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硐室型采场通风与除尘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硐室型采场爆破后通风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硐室型采场爆破后通风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硐室型采场通风与除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4 硐室型采场通风与除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硐室型采场通风与除尘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硐室型采场通风与除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硐室型采场爆破后通风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硐室型采场风流的流动特征 | 第16-30页 |
2.1 射流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2.1.1 自由射流 | 第16-17页 |
2.1.2 二次诱导射流 | 第17-18页 |
2.1.3 射流风机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2 相似理论 | 第18-22页 |
2.2.1 流动相似 | 第18-20页 |
2.2.2 相似准则 | 第20-21页 |
2.2.3 近似模型法 | 第21-22页 |
2.3 硐室型采场爆破后空气的成分 | 第22-23页 |
2.4 硐室型采场的风流结构 | 第23-24页 |
2.4.1 采场风流结构 | 第23页 |
2.4.2 扁平型硐室受限射流的边界特性 | 第23-24页 |
2.4.3 扁平型硐室采场与巷道型采场的划分 | 第24页 |
2.5 沃洛宁硐室通风理论 | 第24-26页 |
2.6 扁平型硐室型采场所需风量确定 | 第26-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硐室型采场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装置介绍 | 第30-43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0-38页 |
3.1.1 试验设计的思路 | 第31页 |
3.1.2 无烟试验 | 第31-37页 |
3.1.3 有烟试验 | 第37-38页 |
3.2 实验模型系统 | 第38-42页 |
3.2.1 模拟硐室 | 第38-39页 |
3.2.2 风机 | 第39页 |
3.2.3 传变速调节器 | 第39-40页 |
3.2.4 特效烟雾机 | 第40页 |
3.2.5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硐室型采场模型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3-79页 |
4.1 硐室型采场模型无烟实验 | 第43-51页 |
4.1.1 试验参数的确定和说明 | 第43-45页 |
4.1.2 硐室型采场模型风量的测定 | 第45-48页 |
4.1.3 硐室型采场模型风速测定及流场分布 | 第48-51页 |
4.2 硐室型采场模型有烟试验 | 第51-78页 |
4.2.1 烟雾扩散作用 | 第51页 |
4.2.2 有烟试验方法简介 | 第51-54页 |
4.2.3 非单向流通风有烟实验现象分析 | 第54-58页 |
4.2.4 单向流通风有烟实验现象分析 | 第58-60页 |
4.2.5 烟雾浓度测点布置 | 第60-61页 |
4.2.6 硐室型采场有烟实验数据分析 | 第61-72页 |
4.2.7 烟雾浓度回归分析 | 第72-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A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