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配电自动化定义及系统功能 | 第10-13页 |
1.2.1 配电自动化定义 | 第10页 |
1.2.2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 | 第10-13页 |
1.3 配电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3-15页 |
1.3.1 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2 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1.3.3 经验及教训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第2章 上饶城区配电自动化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2.1 上饶城区配电网概况 | 第18-20页 |
2.1.1 上饶城区配电网总体概况 | 第18页 |
2.1.2 配电自动化实施区概况 | 第18-20页 |
2.2 城区配电网自动化现状 | 第20-25页 |
2.2.1 配电网现状 | 第20-23页 |
2.2.2 通信系统现状 | 第23-25页 |
2.3 城区配电网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2.3.1 网架方面 | 第25页 |
2.3.2 设备方面 | 第25页 |
2.3.3 运行方面 | 第25-27页 |
第3章 基于矩阵控制技术和分层分块配电自动化总体设计思路 | 第27-49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配电自动化分层分块设计思路 | 第28-30页 |
3.2.1 配电自动化分层分块设计思路 | 第28页 |
3.2.2 配电自动化分层分块设计方案 | 第28-30页 |
3.3 矩阵控制技术 | 第30-32页 |
3.3.1 电力系统二次环结构 | 第30-31页 |
3.3.2 矩阵控制技术 | 第31-32页 |
3.4 基于可靠性的配电终端配置数量优化 | 第32-38页 |
3.4.1 配电终端优化配置思路与原则 | 第33-35页 |
3.4.2 基于可靠性的不同分区配电自动化终端数量配置 | 第35-38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8-48页 |
3.5.1 基于可靠性的配电终端配置数量算例分析 | 第38-41页 |
3.5.2 配电自动化分层分块设计算例分析 | 第41-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上饶城区配电自动化建设总体建设方案 | 第49-63页 |
4.1 配电网架及设备改造 | 第49-50页 |
4.1.1 配电自动化实施要求 | 第49页 |
4.1.2 配电网架及设备改造 | 第49-50页 |
4.2 主站系统建设方案 | 第50-51页 |
4.2.1 架构方式 | 第50-51页 |
4.2.2 硬件配置 | 第51页 |
4.3 通信系统建设方案 | 第51-62页 |
4.3.1 基于业务断面的通信流量测算 | 第51-54页 |
4.3.2 基于业务断面的通信流量计算 | 第54-59页 |
4.3.3 通信方式 | 第59-60页 |
4.3.4 通信组网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配电自动化成效及敏感性分析 | 第63-78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63-64页 |
5.3 配电自动化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4-65页 |
5.4 配电自动化全寿命周期成效分析计算 | 第65-73页 |
5.4.1 配电自动化全寿命成本分析 | 第65-66页 |
5.4.2 配电自动化全寿命效益分析 | 第66-72页 |
5.4.3 配电自动化工程成效评价 | 第72-73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73-77页 |
5.5.1 计算边界条件 | 第73页 |
5.5.2 配电自动化成效 | 第73-76页 |
5.5.3 配电自动化成效敏感性分析 | 第76-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附录与附表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