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水岗村工程实践的山地村落乡土建筑保护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山地村落乡土建筑保护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第16-20页 |
3. 分水岗村及其保护设计概况 | 第20-28页 |
3.1. 现状概述 | 第20-24页 |
3.2. 项目概述 | 第24-28页 |
4. 山地村落乡土建筑整体格局保护 | 第28-36页 |
4.1. 整体格局的梳理 | 第28-32页 |
4.1.1. “群、序、拓扑”概念解析 | 第28-29页 |
4.1.2. 分水岗村“群、序、拓扑”的梳理 | 第29-32页 |
4.2. 整体格局保护 | 第32-36页 |
4.2.1. “隐+…”保护 | 第32页 |
4.2.2. 分水岗村“隐+…”保护实践 | 第32-33页 |
4.2.3. “整体性”保护 | 第33页 |
4.2.4. 分水岗村“整体性”保护实践 | 第33-36页 |
5. 山地村落乡土建筑基本生活单元保护与修复 | 第36-49页 |
5.1. 基本生活单元梳理 | 第36-40页 |
5.1.1. 基本生活单元概念解析 | 第36-37页 |
5.1.2. 分水岗村基本生活单元特征阐述 | 第37-40页 |
5.2. 保护与修复 | 第40-49页 |
5.2.1. “云+…”保护与修复 | 第40-41页 |
5.2.2. 分水岗村“云+模式”保护与修复实践 | 第41-42页 |
5.2.3. “地域性”特征保护 | 第42-43页 |
5.2.4. 分水岗村“地域性”特征保护修复实践 | 第43-49页 |
6. 山地村落乡土建筑单体保护与修复 | 第49-72页 |
6.1. 基本状态梳理 | 第49-56页 |
6.2. 保护与修复原则 | 第56-57页 |
6.2.1. “原味+…”原则 | 第56页 |
6.2.2. “低技术”原则 | 第56-57页 |
6.3. 保护与修复 | 第57-72页 |
6.3.1. 造型保护与修复 | 第58页 |
6.3.2. 空间保护与修复 | 第58-59页 |
6.3.3. 结构保护与修复 | 第59-67页 |
6.3.4. 墙体保护与修复 | 第67-71页 |
6.3.5. 屋顶保护与修复 | 第71-72页 |
7.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