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第17-22页 |
1 资料与分组 | 第17-19页 |
1.1 入选标准 | 第17页 |
1.1.1 临床症状 | 第17页 |
1.1.2 体征 | 第17页 |
1.1.3 辅助检查 | 第17页 |
1.2 分组 | 第17-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1 器械 | 第19页 |
2.1.1 腹腔镜设备 | 第19页 |
2.1.2 宫腔电切镜设备 | 第19页 |
2.1.3 宫腔检查镜设备 | 第19页 |
2.1.4 超声刀 | 第19页 |
2.2 术前准备 | 第19-20页 |
2.2.1 术前常规准备 | 第19页 |
2.2.2 阴道准备 | 第19页 |
2.2.3 肠道准备 | 第19-20页 |
2.3 手术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经阴道子宫疤痕憩室修补术 | 第20页 |
2.3.2 宫腹腔镜联合子宫疤痕憩室切除术 | 第20-21页 |
3 观察指标 | 第21页 |
3.1 术后随访 | 第21页 |
3.2 疗效评估 | 第21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26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1.1 患者基本资料 | 第22-23页 |
1.2 患者术前病情资料 | 第23页 |
2 手术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3 并发症比较 | 第24页 |
4 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34页 |
1 子宫疤痕憩室的定义 | 第26页 |
2 子宫疤痕憩室的病因机制 | 第26-28页 |
2.1 组织学基础 | 第26页 |
2.2 手术类型 | 第26-27页 |
2.3 手术切口的位置 | 第27页 |
2.4 手术缝合子宫切口的方式 | 第27页 |
2.5 子宫内膜子宫切口处异位 | 第27页 |
2.6 感染因素 | 第27-28页 |
3 临床表现 | 第28页 |
4 诊断 | 第28-30页 |
4.1 经阴道B超检查 | 第28-29页 |
4.2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 第29页 |
4.3 核磁共振检查 | 第29页 |
4.4 宫腔镜检查 | 第29-30页 |
5 治疗 | 第30-33页 |
5.1 保守治疗 | 第30页 |
5.2 手术治疗 | 第30-33页 |
5.2.1 保留子宫的手术治疗 | 第30-33页 |
5.2.1.1 宫腔镜疤痕憩室整复术 | 第30-31页 |
5.2.1.2 子宫疤痕憩室修补手术 | 第31-33页 |
5.2.1.2.1 经腹子宫疤痕憩室修补手术治疗 | 第31页 |
5.2.1.2.2 经阴道子宫疤痕憩室修补手术治疗 | 第31-32页 |
5.2.1.2.3 经腹腔镜子宫憩室修补手术治疗 | 第32页 |
5.2.1.2.4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 第32-33页 |
5.2.2 子宫(次)全切除术 | 第33页 |
6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综述 | 第4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