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低分子量凝胶 | 第9-16页 |
1.2.1 低分子量凝胶的定义 | 第9页 |
1.2.2 低分子量凝胶的形成过程 | 第9-10页 |
1.2.3 低分子量凝胶的重要参数及表征方法 | 第10-16页 |
1.3 低分子量凝胶因子的结构 | 第16-24页 |
1.3.1 脂肪酸衍生物 | 第16-17页 |
1.3.2 胆固醇类衍生物 | 第17-18页 |
1.3.3 蒽基和蒽醌类衍生物 | 第18-19页 |
1.3.4 酰胺类衍生物 | 第19-20页 |
1.3.5 糖类衍生物 | 第20-21页 |
1.3.6 金属有机化合物类凝胶因子 | 第21页 |
1.3.7 多组分凝胶因子 | 第21-24页 |
1.3.8 其它类型的凝胶因子 | 第24页 |
1.4 低分子量凝胶的应用 | 第24-27页 |
1.4.1 无机纳米材料模板 | 第24页 |
1.4.2 无机-有机混合材料 | 第24-25页 |
1.4.3 功能性水凝胶作为生物材料 | 第25页 |
1.4.4 敏感和响应性凝胶 | 第25页 |
1.4.5 凝胶体系作为反应媒介 | 第25页 |
1.4.6 有机凝胶作为集光系统 | 第25-26页 |
1.4.7 液晶材料 | 第26页 |
1.4.8 凝胶电解质 | 第26页 |
1.4.9 低分子量凝胶的其它应用 | 第26-27页 |
1.5 本文工作的内容及创新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2,4-(3,4-二氯苯亚甲基)-D-山梨醇的混合溶剂效应研究 | 第28-58页 |
2.1 引言 | 第28-41页 |
2.1.1 溶剂参数与凝胶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8-37页 |
2.1.2 凝胶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37-40页 |
2.1.3 本文研究工作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2.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41-42页 |
2.2.2 主要仪器及来源 | 第42页 |
2.2.3 D-山梨醇单缩醛凝胶因子DCBS的合成与分析 | 第42-43页 |
2.2.4 凝胶因子DCBS的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2.3.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44-46页 |
2.3.2 凝胶形貌的研究 | 第46-48页 |
2.3.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2.3.5 Flory-Huggins溶剂参数 | 第50-56页 |
2.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锂硫电池中凝胶电解质的研究 | 第58-75页 |
3.1 引言 | 第58-62页 |
3.1.1 锂硫电池 | 第58页 |
3.1.2 锂硫电池放电原理 | 第58-59页 |
3.1.3 锂硫电池存在问题 | 第59-60页 |
3.1.4 锂硫电池电解质研究现状 | 第60-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6页 |
3.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62-63页 |
3.2.2 主要仪器及来源 | 第63-64页 |
3.2.3 山梨醇单缩醛凝胶因子DMBS的合成与分析 | 第64-65页 |
3.2.4 凝胶电解质电池性能及表征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3页 |
3.3.1 凝胶电解质中凝胶因子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2 电导率测试 | 第67-69页 |
3.3.3 电化学窗口的测定 | 第69-70页 |
3.3.4 锂电极微观形貌的观察 | 第70-71页 |
3.3.5 循环伏安曲线测定 | 第71-72页 |
3.3.6 锂硫电池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3.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4.1 结论 | 第75-76页 |
4.2 本论文工作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