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金来源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脑心肌炎病毒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1.1 EMCV的病原学 | 第11页 |
1.2 EMCV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1-13页 |
1.3 EMCV诊断和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2.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 第15页 |
2.2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新发展 | 第15-20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诱饵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 第21-32页 |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1.1 材料及试剂 | 第21页 |
1.2 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第22-29页 |
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22-23页 |
2.2 EMCV总RNA提取 | 第23页 |
2.3 反转录 | 第23-24页 |
2.4 构建诱饵质粒 | 第24-27页 |
2.5 诱饵质粒pDHB1-Bait的验证 | 第27-28页 |
2.6 大量提取诱饵质粒 | 第28页 |
2.7 诱饵质粒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2.7.1 质粒浓度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30页 |
3.1 诱饵基因PCR扩增 | 第29页 |
3.2 诱饵质粒pDHB1-Bait酶切验证及测序 | 第29页 |
3.3 诱饵质粒浓度测定 | 第29-30页 |
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诱饵蛋白的自激活检测 | 第32-41页 |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1.1 材料及试剂 | 第32页 |
1.2 试剂配制 | 第32-33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第33-37页 |
2.1 诱饵质粒转化酵母报告株NMY51 | 第33-35页 |
2.2 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功能性验证 | 第35-37页 |
2.2.1 诱饵质粒功能性验证方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 | 第37-39页 |
3.1 诱饵质粒转化酵母报告株NMY51 | 第37页 |
3.2 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功能性验证 | 第37-39页 |
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BAIT相互作用的HUVEC细胞蛋白 | 第41-61页 |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1.1 材料及试剂 | 第41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第42-48页 |
2.1 HuvEc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2页 |
2.2 引物合成 | 第42页 |
2.3 酵母双杂交筛选压力的确定 | 第42-44页 |
2.4 酵母双杂交筛选HuvEc细胞cDNA文库 | 第44-46页 |
2.5 阳性克隆的确认及捕获质粒的提取 | 第46-48页 |
2.6 酵母回返实验 | 第48页 |
2.7 捕获质粒的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48页 |
2.8 Bait与HuvEc细胞蛋白有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8页 |
3.1 HuvEc细胞cDNA文库 | 第48-49页 |
3.2 3-AT筛选压力的确定 | 第49-51页 |
3.3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Bait相互作用的HuvEc细胞文库 | 第51-52页 |
3.4 阳性克隆β-半乳糖苷酶分析 | 第52页 |
3.5 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菌落PCR验证 | 第52-53页 |
3.6 酵母回返实验 | 第53-56页 |
3.7 捕获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6页 |
3.8 筛选到的互作蛋白功能富集聚类分析 | 第56-58页 |
4 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