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偏振编码器的研究--基于LN和SOA的4偏振态编码系统的仿真分析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偏振编码通信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偏振编码通信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偏振编码通信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偏振编码器的研究发展和现状 | 第12页 |
| 1.3.2 偏振编码通信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4页 |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4-15页 |
| 2 偏振态的描述方法和编码的理论 | 第15-24页 |
| 2.1 偏振态的描述方法 | 第15-21页 |
| 2.1.1 三角函数表示法和琼斯矢量法 | 第15-17页 |
| 2.1.2 斯托克斯矢量法和邦加球法 | 第17-19页 |
| 2.1.3 偏振主态的描述 | 第19-21页 |
| 2.2 编码的理论 | 第21-23页 |
| 2.2.1 信源编码(数据压缩) | 第22页 |
| 2.2.2 信道编码(前向纠错) | 第22-23页 |
| 2.2.3 保密编码 | 第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偏振编码器的研究 | 第24-27页 |
| 3.1 基于铌酸锂相位调制器的偏振编码器原理 | 第24-26页 |
| 3.1.1 密勒矩阵 | 第25-26页 |
| 3.2 基于SOA的偏振编码器原理 | 第2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4 多偏振编码器偏振编码的测量系统仿真分析 | 第27-38页 |
| 4.1 系统结构的设计与编码规则的制定 | 第27-28页 |
| 4.2 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性能 | 第28-33页 |
| 4.2.1 偏振控制器 | 第28-29页 |
| 4.2.2 铌酸锂相位调制器 | 第29-30页 |
| 4.2.3 半导体光放大器 | 第30-33页 |
| 4.3 系统测试的仿真步骤 | 第33-34页 |
| 4.3.1 系统实验仿真步骤 | 第33-34页 |
| 4.4 实验仿真以及分析 | 第34-3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5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4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