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徐淮地区构造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1页
    1.1 课题来源第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弧形构造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徐淮弧形构造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方法第19-20页
        1.4.1 开展对弧形构造区内不同层次、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第19页
        1.4.2 应力场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第19页
        1.4.3 弧形构造数值模拟研究第19-20页
        1.4.4 弧形构造形成机制与构造演化规律研究第20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20-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35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21-22页
        2.1.1 苏鲁造山带概况第22页
        2.1.2 郯庐断裂带概况第22页
    2.2 区域地层第22-32页
        2.2.1 太古界第24页
        2.2.2 上元古界第24-27页
        2.2.3 下古生界第27-30页
        2.2.4 上古生界第30-31页
        2.2.5 中生界第31页
        2.2.6 新生界第31-32页
    2.3 岩浆岩第32-35页
第三章 徐淮弧形构造变形特征第35-62页
    3.1 徐淮弧形构造分段性第36-48页
        3.1.1 北段第36-40页
            3.1.1.1 徐州复背斜第36-37页
            3.1.1.2 贾汪向斜第37页
            3.1.1.3 艾山复背斜第37-38页
            3.1.1.4 青龙山断层第38-40页
        3.1.2 中段第40-48页
            3.1.2.1 淮北-萧县-夹河褶断带第41-42页
            3.1.2.2 烈山-永固褶断带第42-44页
            3.1.2.3 大五柳-孤山寨褶断带第44-45页
            3.1.2.4 夹沟-曹村褶断带第45-46页
            3.1.2.5 张集-栏杆褶断带第46-48页
        3.1.3 南段第48页
            3.1.3.1 褶皱第48页
            3.1.3.2 断层第48页
    3.2 徐淮弧形构造分带性第48-54页
        3.2.1 锋带第48-49页
        3.2.2 中带第49页
        3.2.3 根带第49-54页
    3.3 徐淮弧形构造分层性第54-60页
        3.3.1 上部构造层变形特征第54-57页
            3.3.1.1 褶皱构造第54-56页
            3.3.1.2 断裂构造第56-57页
        3.3.2 中部构造层变形特征第57-60页
            3.3.2.1 褶皱构造第57-59页
            3.3.2.2 断裂构造第59-60页
        3.3.3 下部构造层第60页
    3.4 徐淮弧形构造变形规律第60-62页
第四章 应力场特征第62-70页
    4.1 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第62-63页
    4.2 应力场特征第63-70页
第五章 徐淮弧形构造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讨论第70-82页
    5.1 徐淮弧形构造形成机制第70-74页
    5.2 徐淮弧形构造的数值模拟第74-79页
        5.2.1 边界条件及力学参数选取第74-76页
        5.2.2 模拟过程及结果第76-79页
    5.3 徐淮弧形构造变形时代分析第79页
        5.3.1 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第79页
        5.3.2 锆石U-Pb测年结果第79页
    5.4 徐淮弧形构造演化第79-82页
        5.4.1 主变形期(T_2-K_1期间)第79-80页
        5.4.2 区域伸展期(K_1-E_1期间)第80页
        5.4.3 构造稳定期(E_1-Rec期间)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城镇化转型期人地协同规划研究--以川西平原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