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20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5-18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8-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0-22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28-71页 |
2.1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28-40页 |
2.1.1 组织学习理论 | 第28-31页 |
2.1.2 资源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2.1.3 创业机会理论 | 第34-38页 |
2.1.4 破坏性创新理论 | 第38-40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40-70页 |
2.2.1 创业学习相关研究 | 第40-49页 |
2.2.2 创业拼凑相关研究 | 第49-57页 |
2.2.3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 第57-65页 |
2.2.4 机会能力相关研究 | 第65-7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3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71-99页 |
3.1 创业学习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71-79页 |
3.1.1 创业学习的内涵 | 第71-74页 |
3.1.2 创业学习的维度划分 | 第74-79页 |
3.2 创业拼凑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79-85页 |
3.2.1 创业拼凑的内涵 | 第79-82页 |
3.2.2 创业拼凑的维度划分 | 第82-85页 |
3.3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85-91页 |
3.3.1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 第85-89页 |
3.3.2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维度划分 | 第89-91页 |
3.4 机会能力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91-95页 |
3.4.1 机会能力的内涵 | 第91-93页 |
3.4.2 机会能力的维度划分 | 第93-95页 |
3.5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95-9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4章 假设的提出 | 第99-114页 |
4.1 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 第99-102页 |
4.2 创业拼凑与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 第102-106页 |
4.3 创业学习与创业拼凑 | 第106-108页 |
4.4 创业拼凑的中介作用 | 第108页 |
4.5 机会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108-110页 |
4.6 基于机会能力的调节的中介效应 | 第110-11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114-149页 |
5.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 第114-116页 |
5.1.1 问卷设计原则 | 第114-115页 |
5.1.2 问卷设计流程 | 第115-116页 |
5.2 变量测量 | 第116-121页 |
5.2.1 创业学习的测量 | 第116-117页 |
5.2.2 创业拼凑的测量 | 第117-119页 |
5.2.3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 第119-120页 |
5.2.4 机会能力的测量 | 第120-121页 |
5.2.5 控制变量的测量 | 第121页 |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第121-123页 |
5.4 问卷调查 | 第123-128页 |
5.4.1 调研对象选择 | 第123页 |
5.4.2 数据收集 | 第123-124页 |
5.4.3 样本特征 | 第124-128页 |
5.5 实证研究 | 第128-147页 |
5.5.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28-129页 |
5.5.2 数据质量分析 | 第129-140页 |
5.5.3 假设检验与结果 | 第140-14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6章 讨论与启示 | 第149-159页 |
6.1 结果讨论 | 第149-156页 |
6.1.1 创业学习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149-151页 |
6.1.2 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151-153页 |
6.1.3 创业学习对创业拼凑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4页 |
6.1.4 创业拼凑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54-155页 |
6.1.5 机会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155-156页 |
6.1.6 基于机会能力的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56页 |
6.2 实践启示 | 第156-15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7.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59-161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92页 |
附录 | 第192-19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