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序言 | 第10-11页 |
| 一、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性质及功能比较分析 | 第11-15页 |
| (一)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性质比较分析 | 第11-12页 |
| 1. 行政复议的准司法性 | 第11-12页 |
| 2. 行政诉讼的司法性 | 第12页 |
| (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功能比较分析 | 第12-15页 |
| 1. 行政复议的解决行政争议功能 | 第13-14页 |
| 2. 行政诉讼的权利救济功能 | 第14-15页 |
| 二、我国现行《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之间的冲突 | 第15-22页 |
| (一) 冲突的界定 | 第15页 |
| (二) 冲突的表现 | 第15-19页 |
| 1. 合理“冲突” | 第15-16页 |
| 2. 不合理冲突 | 第16-19页 |
| (三) 冲突的成因 | 第19-20页 |
| 1. 制度层面原因 | 第19-20页 |
| 2. 实践层面原因 | 第20页 |
| (四)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冲突的负面影响 | 第20-22页 |
| 1. 阻碍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 | 第20-21页 |
| 2. 降低行政复议的公信力 | 第21页 |
| 3. 行政救济效率低下 | 第21-22页 |
| 三、《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协调 | 第22-28页 |
| (一)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协调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1. 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22-23页 |
| 2. 行政法律救济体系发展趋势的需要 | 第23页 |
| (二) 实体方面《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协调 | 第23-27页 |
| 1. 明确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协调标准 | 第23-24页 |
| 2. 拓宽行政复议受案范围 | 第24页 |
| 3. 统一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标准 | 第24-25页 |
| 4. 协调当事人资格的认定标准 | 第25页 |
| 5. 修改行政复议的审理方式 | 第25-26页 |
| 6. 增加行政复议决定类型 | 第26-27页 |
| 7. 统一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的复议申请期限 | 第27页 |
| (三) 程序方面行政复议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协调 | 第27-28页 |
| 1. 实现行政复议程序受理审查与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协调 | 第27页 |
| 2. 健全行政复议程序以与行政诉讼程序相协调 | 第27-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