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 | 第12-13页 |
1.2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及侵染循环 | 第13-15页 |
1.3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 | 第15-19页 |
1.3.1 种植抗病品种 | 第15-16页 |
1.3.2 农业防治 | 第16-17页 |
1.3.3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1.3.4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1.4 土壤中立枯丝核菌检测技术 | 第19-21页 |
1.4.1 选择性培养基计数法 | 第19-20页 |
1.4.2 诱饵法 | 第20页 |
1.4.3 酶联免疫分析法 | 第20页 |
1.4.4 实时定量PCR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土壤中立枯丝核菌AG3菌核的定量检测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2页 |
2.2.2 供试菌株 | 第22-23页 |
2.2.3 供试培养基 | 第23页 |
2.2.4 供试引物 | 第23页 |
2.2.5 DNA提取 | 第23页 |
2.2.6 常规PCR体系建立 | 第23页 |
2.2.7 质粒标准品制备 | 第23页 |
2.2.8 实时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评价 | 第24页 |
2.2.10 土壤菌核量与Ct值之间关系的建立 | 第24页 |
2.2.11 土壤中菌核量与Ct值之间关系的验证 | 第24页 |
2.2.12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2 实时定量PCR体系灵敏度评价 | 第26-27页 |
2.3.3 实时定量PCR体系重复性评价 | 第27页 |
2.3.4 土壤中菌核量与Ct值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5 水筛qPCR法与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的比较 | 第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马铃薯抗黑痣病种质资源的评价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3.2.2 供试马铃薯品种 | 第30页 |
3.2.3 供试培养基 | 第30页 |
3.2.4 接种体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5 温室接种试验 | 第31页 |
3.2.6 发病等级调查 | 第31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3.1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 | 第31-32页 |
3.3.2 发病等级调查及分析 | 第32-38页 |
3.4 讨论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