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1 煤污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页 |
1.1.2 煤污病病征类型 | 第10-11页 |
1.1.3 煤污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4 煤污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1.1.5 煤污病与煤烟病的区别 | 第13-14页 |
1.1.6 煤污病菌的其他研究 | 第14页 |
1.1.7 煤污病菌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1.1 试验标本采集 | 第16页 |
2.1.2 试验工具及仪器 | 第16页 |
2.1.3 试验所用试剂 | 第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2.2.1 试验标本的保存 | 第16页 |
2.2.2 煤污病菌的分离 | 第16-17页 |
2.2.3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7页 |
2.2.4 煤污病菌形态学观察 | 第17页 |
2.2.5 煤污病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7-19页 |
2.2.6 致病性测定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0-48页 |
3.1 煤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 | 第20页 |
3.2 致病性测定 | 第20页 |
3.3 煤污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归属 | 第20-48页 |
3.3.1 枝氯霉属(Ramichloridium) | 第20-23页 |
3.3.2 枝顶孢属(Acremonium) | 第23-27页 |
3.3.3 节担菌属(Wallemia) | 第27-31页 |
3.3.4 拟维朗那霉属(Pseudoveronaea) | 第31-34页 |
3.3.5 椎梗孢属(Dissoconium) | 第34-39页 |
3.3.6 横断孢属( Strelitziana) | 第39-41页 |
3.3.7 后稷孢属(Houjia) | 第41-43页 |
3.3.8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 第43-45页 |
3.3.9 Stomiopeltis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2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