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重点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20-22页 |
2.1.1 社会工作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2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范畴 | 第21-22页 |
2.1.3 社会工作人才及相关概念的指涉对象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2.1 公共事务范畴下的青少年事务 | 第22-24页 |
2.2.2 第三部门理论与共青团及青年社会组织 | 第24-25页 |
2.2.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第25-27页 |
第3章 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 第27-40页 |
3.1 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27-32页 |
3.1.1 队伍结构 | 第27-29页 |
3.1.2 工作状况 | 第29-30页 |
3.1.3 职业认同 | 第30-31页 |
3.1.4 薪酬待遇 | 第31-32页 |
3.2 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 第32-36页 |
3.2.1 初步形成了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32-33页 |
3.2.2 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和民间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 第33-35页 |
3.2.3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作模式和相对完善的服务门类 | 第35-36页 |
3.2.4 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 | 第36页 |
3.3 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面临的挑战 | 第36-40页 |
3.3.1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36-37页 |
3.3.2 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3.3.3 民间队伍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 第38页 |
3.3.4 社会总体认知不足 | 第38-40页 |
第4章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0-46页 |
4.1 美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 第40-41页 |
4.1.1 完善的教育系统 | 第40页 |
4.1.2 严格的准入机制 | 第40-41页 |
4.1.3 健全的管理机构 | 第41页 |
4.2 香港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 第41-43页 |
4.2.1 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 第41-42页 |
4.2.2 民间机构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 | 第42-43页 |
4.3 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 第43-46页 |
4.3.1 专业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 第43-44页 |
4.3.2 专业化培训模式日趋完善 | 第44-46页 |
第5章 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2页 |
5.1 构建更加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 第46-48页 |
5.1.1 加强社会认知宣传 | 第46-47页 |
5.1.2 调整优化政府、群团、民间机构关系 | 第47页 |
5.1.3 组建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 | 第47-48页 |
5.1.4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 第48页 |
5.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 第48-50页 |
5.2.1 加强岗位开发配置 | 第48-49页 |
5.2.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第49页 |
5.2.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 第49页 |
5.2.4 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 第49-50页 |
5.3 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 | 第50-52页 |
5.3.1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第50-51页 |
5.3.2 发挥联系协调作用 | 第51页 |
5.3.3 发挥培育孵化作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