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4 数据的来源和问卷调查 | 第12-13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查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菌草学 | 第15-18页 |
2.1.1 菌草和菌草业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菌草技术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1.3 菌草循环经济 | 第16-17页 |
2.1.4 菌草技术的推广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2.2 农业技术推广概述及理论 | 第18-21页 |
2.2.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技术推广方式理论 | 第20-21页 |
2.3 黄河沿岸生态治理理论评价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农业多功能理论 | 第21页 |
2.3.2 黄河治理开发的思路 | 第21-22页 |
2.3.3 生态治理评价基础 | 第22-23页 |
第3章 黄河沿岸菌草生态治理现状及推广菌草技术的意义 | 第23-31页 |
3.1 黄河治理现状 | 第23-24页 |
3.2 黄河沿岸菌草生态治理现状 | 第24-26页 |
3.3 菌草沿黄河的其它优点 | 第26-27页 |
3.3.1 菌草生产效率高 | 第26页 |
3.3.2 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 | 第26-27页 |
3.3.3 综合开发性强 | 第27页 |
3.4 黄河沿岸推广菌草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 | 第27-31页 |
3.4.1 有助于解决黄河风沙和资源缺乏问题 | 第28页 |
3.4.2 有助于促进黄河沿岸农民增收 | 第28-29页 |
3.4.3 黄河沿岸推广菌草技术生态治理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第4章 黄河沿岸菌草技术推广模式及其评价 | 第31-47页 |
4.1 黄河沿岸推广菌草技术的主要模式 | 第31-35页 |
4.1.1 "企业主导"菌草推广模式 | 第31-32页 |
4.1.2 "合作社主导"菌草推广模式 | 第32-33页 |
4.1.3 "政府主导"菌草推广模式 | 第33-35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40页 |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5页 |
4.2.2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35-36页 |
4.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6-40页 |
4.3 实证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4.3.1 企业主导推广模式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2 合作社主导推广模式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3 政府主导推广模式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5.2 对策和建议 | 第47-53页 |
5.2.1 政府加强对菌草技术推广的规划、指导和监督 | 第47-48页 |
5.2.2 基地不断提升生产、示范和培训能力 | 第48-49页 |
5.2.3 企业提升菌草市场化运作水平 | 第49-50页 |
5.2.4 提高农户接受菌草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 第50页 |
5.2.5 提高企业、农户对菌草产业下游认知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