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2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廉政风险防控过程理论 | 第21-24页 |
3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识别—以省局为例 | 第24-36页 |
3.1 廉政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3.2 廉政风险识别的流程 | 第24-31页 |
3.2.1 熟悉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 第24-25页 |
3.2.2 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 | 第25-26页 |
3.2.3 确定故障树的顶上事件 | 第26页 |
3.2.4 确定故障树的中间事件和底层事件 | 第26-29页 |
3.2.5 绘制故障树图 | 第29-31页 |
3.3 实例证明 | 第31-34页 |
3.4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廉政风险存在的原因剖析 | 第34-36页 |
3.4.1 权力配置不够科学 | 第34页 |
3.4.2 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 第34页 |
3.4.3 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 第34页 |
3.4.4 监督体系依旧薄弱 | 第34-35页 |
3.4.5 制度规范执行不力 | 第35-36页 |
4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廉政风险评价 | 第36-44页 |
4.1 廉政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4.1.1 模糊数学评价法 | 第36页 |
4.1.2 贝叶斯网络法 | 第36页 |
4.1.3 层次分析法 | 第36-37页 |
4.2 廉政风险评价的流程 | 第37-42页 |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37-38页 |
4.2.2 求取指标层各指标特征向量 | 第38-41页 |
4.2.3 求取因素层各因素特征向量 | 第41-42页 |
4.2.4 计算综合因素影响权重 | 第42页 |
4.3 廉政风险评价结果 | 第42-44页 |
5 完善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 第44-53页 |
5.1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控制的实践 | 第44页 |
5.2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5.2.1 主体不够明确 | 第44-45页 |
5.2.2 重点不够突出 | 第45页 |
5.2.3 制度不够完善 | 第45页 |
5.2.4 手段不够创新 | 第45-46页 |
5.2.5 责任不够细化 | 第46页 |
5.3 完善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控制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 第46-48页 |
5.3.1 系统性原则 | 第46-47页 |
5.3.2 预防性原则 | 第47页 |
5.3.3 客观性原则 | 第47页 |
5.3.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7页 |
5.3.5 导向性原则 | 第47-48页 |
5.4 完善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政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 第48-53页 |
5.4.1 明确廉政风险控制的主体 | 第48页 |
5.4.2 突出廉政风险控制的重点 | 第48-49页 |
5.4.3 完善廉政风险控制的制度 | 第49-50页 |
5.4.4 创新廉政风险控制的手段 | 第50-51页 |
5.4.5 细化廉政风险控制的责任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