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麦长管蚜概述 | 第11页 |
1.2 昆虫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11-12页 |
1.3 蚜虫与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 第12-14页 |
1.3.1 蚜虫与内共生初级菌的互作 | 第12页 |
1.3.2 蚜虫与内共生次级菌的互作 | 第12-13页 |
1.3.3 蚜虫体内初级共生菌与次级共生菌的侵染动态平衡 | 第13-14页 |
1.4 紫外胁迫对昆虫、寄主植物和内共生菌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1 紫外胁迫影响蚜虫种群生长发育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2 紫外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 | 第15页 |
1.4.3 紫外胁迫下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的互作 | 第15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于PCR检测的麦长管蚜次级共生菌感染情况 | 第17-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1 麦长管蚜样品的采集与饲养 | 第17-18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8页 |
2.1.3 麦长管蚜总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18-19页 |
2.1.4 微生物16S rDNA片段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19-20页 |
2.1.5 麦长管蚜常见共生菌16S rDNA片段的扩增 | 第20-21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各地蚜虫种群次级共生菌的检测和带菌比例分析 | 第22-24页 |
2.2.2 陕西和青海两地各分组间麦长管蚜单侵染与多侵染的分析 | 第24-26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宏基因组16S RDNA分析的麦长管蚜体内菌群多样性 | 第28-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3.1.1 麦长管蚜的采集 | 第28-30页 |
3.1.2 麦长管蚜总DNA的提取、检测和PCR扩增 | 第30-31页 |
3.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第31页 |
3.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31页 |
3.2 信息分析 | 第31-32页 |
3.2.1 数据预处理 | 第31页 |
3.2.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 第31-32页 |
3.2.3 样品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页 |
3.2.4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第32页 |
3.2.5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3.3.1 OUT聚类及物种注释概况 | 第32-34页 |
3.3.2 麦长管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4-37页 |
3.3.3 我国不同地区多种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比较 | 第37-40页 |
3.3.4 环境因子与麦长管蚜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关联分析 | 第40-43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UV-B处理下几种次级共生菌对宿主适合度的影响 | 第45-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供试蚜虫的选取与处理 | 第45页 |
4.1.2 紫外辐射处理 | 第45-46页 |
4.1.3 生活史数据采集 | 第46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46-60页 |
4.2.1 T型菌对宿主蚜虫在不同UV环境下的影响 | 第46-52页 |
4.2.2 Ric型菌对宿主蚜虫在不同UV环境下的影响 | 第52-56页 |
4.2.3 U型菌对宿主蚜虫在不同UV环境下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63-6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