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硝化菌生长促进剂的开发及对生物硝化活性促进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1.1 污水生物硝化的基本原理第9-10页
    1.2 重金属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第10-14页
        1.2.1 重金属对污水处理效率的影响第11-12页
        1.2.2 重金属对微生物活性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第12-14页
    1.3 重金属铜对生物硝化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1 铜的来源及含铜废水的浓度第14页
        1.3.2 铜对硝化过程抑制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重金属镉对生物硝化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 镉的来源及含镉废水的浓度第15-16页
        1.4.2 镉对硝化过程抑制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 硝化过程受重金属抑制后恢复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5.1 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第17-18页
        1.5.2 硝化菌受重金属抑制后的活性恢复研究第18-19页
        1.5.3 现有硝化菌活性恢复方法的弊端第19页
    1.6 生长因子对硝化菌的作用第19-21页
        1.6.1 生物素(维生素H)第20页
        1.6.2 L-天冬氨酸第20-21页
        1.6.3 细胞分裂素第21页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1-24页
        1.7.1 课题来源第21页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7.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7.4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试验装置第24页
    2.2 试验测试方法第24-28页
        2.2.1 微生物活性的表征第24-26页
        2.2.2 重金属分布的测定第26-28页
    2.3 常规分析项目及其测试方法第28页
    2.4 生物促进剂配方第28-29页
第三章 生物促进剂对硝化菌受铜抑制后活性恢复的促进作用第29-44页
    3.1 试验方法第29-30页
        3.1.1 试验污泥第29页
        3.1.2 试验模拟废水第29-30页
        3.1.3 试验步骤第30页
    3.2 Cu~(2+)对硝化菌的抑制第30-32页
        3.2.1 Cu~(2+)对氨氮降解的影响第30-32页
        3.2.2 Cu~(2+)对比耗氧速率的抑制第32页
    3.3 生物促进剂对硝化菌活性恢复的促进作用第32-38页
        3.3.1 出水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恢复第32-33页
        3.3.2 AOB和NOB的恢复速率第33-36页
        3.3.3 比耗氧速率的恢复第36-38页
    3.4 抑制和恢复期活性污泥体系内Cu的分布第38-42页
    3.5 相关恢复机理分析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生物促进剂对硝化菌受镉抑制后活性恢复的促进作用第44-55页
    4.1 试验方法第44-45页
        4.1.1 试验模拟废水第44页
        4.1.2 试验污泥第44-45页
        4.1.3 试验步骤第45页
    4.2 Cd~(2+)对硝化菌的抑制第45-47页
        4.2.1 Cd~(2+)对氨氮降解的影响第45-47页
        4.2.2 Cd~(2+)对比耗氧速率的抑制第47页
    4.3 生物促进剂对硝化菌活性恢复的促进作用第47-51页
        4.3.1 出水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恢复第48-49页
        4.3.2 比耗氧速率的恢复第49-51页
    4.4 抑制和恢复期活性污泥体系内Cd的分布第51-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生物促进剂最优投加剂量及投加方式研究第55-63页
    5.1 试验方法第55-57页
        5.1.1 试验污泥第55页
        5.1.2 试验模拟废水第55-56页
        5.1.3 投加剂量及投加方式第56页
        5.1.4 试验步骤第56-57页
    5.2 最优投加剂量第57-60页
    5.3 最优投加方式第60-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建议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化混凝沉淀快速除藻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