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强化混凝沉淀快速除藻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藻类污染现状与危害第10页
    1.2 除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物理除藻法第10-11页
        1.2.2 化学除藻法第11-12页
        1.2.3 生物除藻法第12-13页
    1.3 混凝除藻第13-16页
        1.3.1 混凝除藻影响因素第13-14页
        1.3.2 强化混凝第14-16页
    1.4 多种高效沉淀技术第16-19页
        1.4.1 高效斜管沉淀技术第16-17页
        1.4.2 磁絮凝技术第17-19页
        1.4.3 加砂沉淀技术第19页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9-22页
        1.5.1 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第19-20页
        1.5.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第20页
        1.5.3 研究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第22-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2-24页
        2.1.1 试验主要药剂第22页
        2.1.2 试验用水第22-24页
    2.2 高效斜管沉淀一体化试验设备第24-25页
    2.3 储备液配置及主要指标测定第25-26页
        2.3.1 储备液配置第25页
        2.3.2 主要指标分析方法第25-26页
第三章 高效斜管沉淀技术处理含藻湖水试验研究第26-47页
    3.1 HRT为 44min时的试验研究第26-34页
        3.1.1 烧杯试验结果第26-29页
        3.1.2 中试试验结果第29-34页
    3.2 HRT为 22min时的试验研究第34-39页
        3.2.1 烧杯试验结果第34-35页
        3.2.2 中试试验结果第35-39页
    3.3 HRT为 17min时的试验结果第39-45页
        3.3.1 烧杯试验结果第39-42页
        3.3.2 中试试验结果第42-45页
    3.4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中试试验处理效果/药剂耗量对比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磁絮凝与加砂沉淀技术试验研究第47-56页
    4.1 磁絮凝技术第47-53页
        4.1.1 磁絮凝技术处理含藻河水研究第47-50页
        4.1.2 磁絮凝技术处理黑臭河水研究第50-52页
        4.1.3 磁絮凝技术小结第52-53页
    4.2 加砂沉淀技术第53-56页
        4.2.1 加砂沉淀技术处理含藻河水试验研究第53-54页
        4.2.2 加砂沉淀技术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不同水体水质混凝试验研究第56-67页
    5.1 绿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56-60页
        5.1.1 PAM与PAC组合对绿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56-57页
        5.1.2 硅藻土与PAC组合对绿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57-58页
        5.1.3 新型吸附型混凝剂对绿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58-60页
    5.2 蓝藻爆发水体的混凝试验研究第60-63页
        5.2.1 PAM与PAC组合对蓝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0-61页
        5.2.2 硅藻土与PAC组合对蓝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1-62页
        5.2.3 新型吸附型混凝剂对蓝藻爆发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2-63页
    5.3 黑臭水体的混凝试验研究第63-66页
        5.3.1 PAM与PAC组合对黑臭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3-64页
        5.3.2 硅藻土与PAC组合对黑臭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4-65页
        5.3.3 新型吸附型混凝剂对黑臭水体混凝试验研究第65-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67-69页
    6.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场变化的典型给水管件腐蚀规律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硝化菌生长促进剂的开发及对生物硝化活性促进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