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大数据 | 第16页 |
2.1.2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6-17页 |
2.1.3 大数据时代 | 第17页 |
2.1.4 大数据时代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9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2.2.4 知情权理论 | 第20-21页 |
3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1-31页 |
3.1 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情况—以上海市为例 | 第21-26页 |
3.1.1 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侧重点与公众的关切点存在偏差 | 第24页 |
3.1.2 各部门间信息公开的数量和时效性差距较大 | 第24-25页 |
3.1.3 专门的政府数据服务网站还需进一步完善 | 第25-26页 |
3.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兼容 | 第26页 |
3.2.2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界限不明确 | 第26-27页 |
3.2.3 缺乏服务意识 | 第27页 |
3.2.4 政府数据管理落后 | 第27-28页 |
3.2.5 数据的公开与再利用缺乏法律保护 | 第28页 |
3.3 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因素 | 第28-31页 |
3.3.1 政府职权的条块分割限制了政府数据公开的实践 | 第28-29页 |
3.3.2 以不公开为立法原则的法律限制了政府数据公开 | 第29页 |
3.3.3 数据垄断的巨大利益阻碍了政府数据的公开 | 第29-30页 |
3.3.4 数据质量要求和维护成本限制着政府数据公开 | 第30-31页 |
4 大数据时代下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及借鉴 | 第31-37页 |
4.1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先行者 | 第31-33页 |
4.1.1 瑞典:最早确立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 | 第31页 |
4.1.2 美国:成熟的信息公开制度的拥有者 | 第31-33页 |
4.1.3 日本:信息公开较为成功的亚洲国家 | 第33页 |
4.2 国外经验的借鉴 | 第33-37页 |
4.2.1 豁免公开的条款应该予以明确规定 | 第33-34页 |
4.2.2 政府拒绝公开信息应承担举证责任 | 第34-35页 |
4.2.3 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来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关系 | 第35页 |
4.2.4 遵循法律救济的原则 | 第35-37页 |
5 大数据时代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加强大数据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 | 第37-39页 |
5.1.1 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需要顶层推动 | 第37页 |
5.1.2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找准政府数据开放的着力点 | 第37-38页 |
5.1.3 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提高政府数据服务意识 | 第38-39页 |
5.2 完善制度法规,为信息公开提供制度保障 | 第39-41页 |
5.2.1 合理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 第39-40页 |
5.2.2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监督制度 | 第40-41页 |
5.2.3 明确政府信息安全保护制度,避免因大数据技术引发泄密 | 第41页 |
5.3 把握大数据时代为政府信息公开带来的机遇 | 第41-45页 |
5.3.1 重视大数据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 第41-42页 |
5.3.2 鼓励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府信息增值 | 第42页 |
5.3.3 依托现有机构和政府网站,加快推进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 第42-43页 |
5.3.4 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智能化政府 | 第43-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