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PM_(2.5)的概述 | 第14-16页 |
1.2.1 PM_(2.5)的基本性质 | 第14-15页 |
1.2.2 PM_(2.5)成分特征及来源 | 第15-16页 |
1.3 PAHs的基本性质 | 第16-22页 |
1.3.1 PAHs的生成机理 | 第17页 |
1.3.2 空气中PAHs的粒径分布 | 第17-20页 |
1.3.3 空气中PAHs的气固相分配 | 第20-22页 |
1.4 大气中PAHs的污染现状 | 第22页 |
1.5 PAHs的来源 | 第22-26页 |
1.5.1 居民生活源 | 第23页 |
1.5.2 移动源 | 第23-24页 |
1.5.3 工业排放源 | 第24-25页 |
1.5.4 农业源 | 第25页 |
1.5.5 自然源 | 第25-26页 |
1.6 PAHs的源解析 | 第26-30页 |
1.6.1 污染源特征标志法 | 第26页 |
1.6.2 污染源特征比值法 | 第26-28页 |
1.6.3 定量源解析 | 第28-30页 |
1.7 小结 | 第30页 |
1.8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杭州市下沙地区空气中PAHs的污染特征 | 第32-6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2.1.2 样品的采集 | 第32-33页 |
2.1.3 样品的预处理 | 第33-34页 |
2.1.4 样品的分析 | 第34-35页 |
2.1.5 方法性能 | 第35-37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64页 |
2.2.1 PM_(2.5)和常规气体污染物浓度水平以及气象参数特征 | 第37-40页 |
2.2.2 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 第40-43页 |
2.2.3 PAHs浓度水平 | 第43-49页 |
2.2.4 PAHs气固相分配 | 第49-53页 |
2.2.5 PAHs健康风险初探 | 第53-54页 |
2.2.6 细颗粒态PAHs的源解析 | 第54-60页 |
2.2.7 气团传输对细颗粒态PAHs的影响 | 第60-64页 |
2.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慈溪市空气中PM_(2.5)的污染特征 | 第65-7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3.1.1 采样点的布设 | 第65页 |
3.1.2 样品的采集 | 第65-66页 |
3.1.3 样品的预处理与质量控制 | 第66-6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3.2.1 PM_(2.5)的浓度水平与化学成分 | 第68-69页 |
3.2.2 元素的浓度水平与来源 | 第69-71页 |
3.2.3 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 第71-73页 |
3.2.4 碳成分的浓度水平与来源 | 第73-75页 |
3.2.5 PM_(2.5)上化学成分的相对比例 | 第75页 |
3.3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7-80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4.1.1 杭州市下沙地区空气中PAHs的污染特征 | 第77-78页 |
4.1.2 慈溪市空气中PM_(2.5)的污染特征 | 第78页 |
4.2 创新点 | 第78-79页 |
4.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