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篪”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诗经》的简述 | 第8-9页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论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诗经》中“篪”的诗文释义 | 第14-19页 |
2.1 《诗经》中“篪”的诗文释义 | 第14-17页 |
2.2 《诗经》中“篪”的来历 | 第17-19页 |
第3章 《诗经》中“篪”的形制 | 第19-35页 |
3.1 由相关文献记载看“篪”的基本形制 | 第19-20页 |
3.2 由相关考古研究看“篪”的基本形制 | 第20-27页 |
3.2.1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横吹的相资料探析 | 第21-22页 |
3.2.2 湖南马王堆横吹的相关资料探析 | 第22-25页 |
3.2.3 云冈石窟中的横吹相关资料探析 | 第25-27页 |
3.3 现代遗存的“篪” | 第27-31页 |
3.3.1 韩国雅乐“篪” | 第27-30页 |
3.3.2 浏阳古乐的“篪” | 第30-31页 |
3.4 礼乐研究著作中的“篪”图 | 第31-33页 |
3.5 《诗经》中“篪”的基本形制 | 第33-35页 |
第4章 “篪”与“和” | 第35-42页 |
4.1 篪在乐队中的作用 | 第35-38页 |
4.1.1 周代的礼乐简介 | 第35-36页 |
4.1.2 “篪”在乐队中的大致排列位置 | 第36-37页 |
4.1.3 “篪”在乐队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4.2 “埙篪”的“和” | 第38-42页 |
4.2.1 兄弟之“和” | 第39-40页 |
4.2.2 君民之“和”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