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第13-20页
    2.1 满足“现实的人”的生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第13-16页
        2.1.1 人的生存需要是民生的最基本条件第14页
        2.1.2 人的享受需求是民生的更高层次追求第14-15页
        2.1.3 人的发展需求是民生的最高追求第15页
        2.1.4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发展的不竭动力第15-16页
    2.2 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第16-18页
        2.2.1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第16-17页
        2.2.2 先进的社会关系是保证民生得以实现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第17-18页
    2.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终点第18-20页
        2.3.1 自由全面的发展关乎着每一个现实的人——具有普遍性第18页
        2.3.2 人的自由发展——针对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受到了限制与束缚第18-19页
        2.3.3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针对的是人们因劳动异化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第19-20页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第20-40页
    3.1 基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中国共产党价值标准的演进第20-26页
        3.1.1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20-22页
        3.1.2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第22-23页
        3.1.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第23-24页
        3.1.4 “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第24-26页
    3.2 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目标的确立第26-33页
        3.2.1 毛泽东与“四个现代化”民生目标第26-28页
        3.2.2 邓小平与“共同富裕”民生目标第28-30页
        3.2.3 江泽民与“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第30-31页
        3.2.4 胡锦涛与“和谐社会”民生目标第31-33页
    3.3 基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发展战略第33-40页
        3.3.1 借助革命手段,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解放民生第33-34页
        3.3.2 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生第34-35页
        3.3.3 推进系统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民生第35-37页
        3.3.4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民生第37-40页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第40-48页
    4.1 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第40页
    4.2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第40-41页
    4.3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需求理论的民生布局第41-48页
        4.3.1 重民生——安居乐业第41-43页
        4.3.2 保民生——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第43页
        4.3.3 安民生——为民生的发展营造安稳的社会环境第43-44页
        4.3.4 强民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第44-46页
        4.3.5 和民生——完善民意表达与回应机制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
下一篇:发酵豆渣辣椒酱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