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水体中砷污染来源及危害 | 第11-14页 |
1.1.1 含砷废水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2 砷的危害 | 第12-14页 |
1.2 目前水体砷的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3 水体除砷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吸附法除砷 | 第15-16页 |
1.3.2 混凝法除砷 | 第16-17页 |
1.3.3 离子交换法除砷 | 第17页 |
1.3.4 膜技术除砷 | 第17-18页 |
1.3.5 生物法除砷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2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物理吸附实验 | 第23-24页 |
2.2.2 生物实验 | 第24页 |
2.2.3 耦合过程 | 第24-25页 |
2.3 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1 活性污泥处理方法 | 第25页 |
2.3.2 消解泥样 | 第25页 |
2.3.3 As(Ⅲ)和As(V)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4 其它水质指标 | 第26-27页 |
第3章 吸附剂对砷的吸附研究 | 第27-38页 |
3.1 吸附剂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27-29页 |
3.1.1 砷模拟液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27页 |
3.1.2 吸附时间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27-28页 |
3.1.3 吸附剂投加量对去除效果影响 | 第28-29页 |
3.2 吸附剂吸附砷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29-35页 |
3.2.1 吸附剂吸附砷的动力学研究 | 第29-32页 |
3.2.2 吸附剂吸附砷的热力学研究 | 第32-35页 |
3.3 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吸附剂扫描电镜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吸附剂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活性污泥对砷的去除研究 | 第38-56页 |
4.1 活性污泥的生化指标 | 第38-41页 |
4.1.1 活性污泥常用生化指标的意义及其对污泥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指标 | 第39-41页 |
4.2 活性污泥去除砷的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4.3 活性污泥去除砷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42-48页 |
4.3.1 活性污泥去除砷的动力学研究 | 第42-45页 |
4.3.2 活性污泥去除砷的热力学研究 | 第45-48页 |
4.4 活性污泥去除砷的机理分析 | 第48-56页 |
4.4.1 活性污泥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4.4.2 不同浓度的总砷在活性污泥固、液相中的分配规律 | 第49-50页 |
4.4.3 砷在活性污泥的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 第50-54页 |
4.4.4 As(Ⅲ)、As(V)在活性污泥中迁移转化规律 | 第54-56页 |
第5章 吸附剂耦合活性污泥对砷的去除研究 | 第56-64页 |
5.1 吸附剂耦合活性污泥处理砷的性能研究 | 第56-59页 |
5.2 吸附剂耦合活性污泥处理砷的动力学与热力学 | 第59-64页 |
5.2.1 吸附剂耦合活性污泥处理砷的动力学 | 第59-61页 |
5.2.2 吸附剂耦合活性污泥处理砷的热力学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