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氟硅超浸润表面的构建及其在防污/防覆冰领域中的应用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前言第15-1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40页
    2.1 超浸润表面第17-18页
    2.2 超疏水表面第18-26页
        2.2.1 超疏水表面的构建机理第18-20页
        2.2.2 超疏水表面的构建方法第20-23页
            2.2.2.1 化学刻蚀法第20-21页
            2.2.2.2 化学沉积法第21页
            2.2.2.3 层层自组装第21-22页
            2.2.2.4 模板法第22页
            2.2.2.5 静电纺丝法第22页
            2.2.2.6 溶胶-凝胶法第22-23页
        2.2.3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第23-25页
            2.2.3.1 自清洁涂层第23页
            2.2.3.2 防覆冰涂层第23-24页
            2.2.3.3 油水分离第24-25页
        2.2.4 超疏水表面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2.3 超光滑SLIPS表面第26-37页
        2.3.1 SLIPS构建机理第26-27页
        2.3.2 SLIPS的构建方法第27-32页
            2.3.2.1 在刻蚀后的粗糙表面构建SLIPS第27-28页
            2.3.2.2 通过聚合物多孔膜构建SLIPS第28-29页
            2.3.2.3 在化学沉积的粗糙表面构建SLIPS第29-30页
            2.3.2.4 在溶胶-凝胶粗糙表面构建SLIPS第30页
            2.3.2.5 在层层自组装粗糙表面构建SLIPS第30页
            2.3.2.6 聚合物溶胀法构建SLIPS第30-32页
        2.3.3 SLIPS的应用第32-37页
            2.3.3.1 防沾污第32-33页
            2.3.3.2 促进滴状冷凝第33-34页
            2.3.3.3 防结霜和防覆冰第34-35页
            2.3.3.4 油水分离第35-36页
            2.3.3.5 其他方面的应用第36-37页
        2.3.4 SLIPS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7页
    2.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7-40页
第3章 含氟全疏纳米杂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第40-52页
    3.1 前言第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3.2.1 试剂及规格第40-41页
        3.2.2 溶胶-凝胶法制备氟化纳米杂合涂层第41页
    3.3 表征方法第41-42页
        3.3.1 纳米溶胶粒径分析第41页
        3.3.2 涂层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第41页
        3.3.3 涂层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41页
        3.3.4 涂层表面元素分析(XPS)分析第41页
        3.3.5 表面润湿性能测定第41-42页
        3.3.6 油下自清洁以及抗血液、蛋白粘附测试第42页
        3.3.7 热重分析(TGA)第4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3.4.1 含氟纳米杂化涂层的制备与表征第42-45页
        3.4.2 表面润湿性能第45-48页
        3.4.3 自清洁性能第48-49页
        3.4.4 抗蛋白质粘附性能第49-50页
        3.4.5 全疏涂层的热稳定性第50-51页
    3.5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浸润硅油型超光滑杂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第52-67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试剂及规格第52-53页
        4.2.2 纳米杂合涂层以及超光滑涂层的制备第53页
    4.3 表征方法第53-55页
        4.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第53页
        4.3.2 涂层表面元素分析(XPS)分析第53页
        4.3.3 涂层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第53页
        4.3.4 涂层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53页
        4.3.5 涂层透明度测试第53页
        4.3.6 表面润湿性能测定第53-54页
        4.3.7 稳定性测试第54页
        4.3.8 生物粘附测试第54-5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5-65页
        4.4.1 SHC的制备及表征第55-58页
        4.4.2 表面润湿性能第58-59页
        4.4.3 SHC的稳定性第59-63页
            4.4.3.1 剪切稳定性测试第60-61页
            4.4.3.2 蒸发稳定性测试第61-63页
            4.4.3.3 水流稳定性测试第63页
        4.4.4 SHC抗细菌粘附性能第63-64页
        4.4.5 SHC抗蛋白粘附性能第64-65页
    4.5 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高疏水及超光滑涂层的防覆冰性能对比研究第67-81页
    5.1 前言第67页
    5.2 实验方法第67-69页
        5.2.1 试剂及规格第67-68页
        5.2.2 SiO_2@KH550的合成第68页
        5.2.3 P(C_6SMA-r-SA-r-GMA)的合成第68页
        5.2.4 高疏水涂层(FC)和超光滑涂层(SFC)的制备第68-69页
    5.3 表征方法第69-70页
        5.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第69页
        5.3.2 涂层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第69页
        5.3.3 涂层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69页
        5.3.4 表面润湿性能以及水滴在涂层表面结冰时间第69页
        5.3.5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测量水的结晶温度第69页
        5.3.6 冰与表面附着力及循环测试第69-70页
        5.3.7 抗结霜性能测试第7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0-80页
        5.4.1 高疏水FC和超光滑SFC的制备第71-73页
            5.4.1.1 红外分析(FT-IR)第71-72页
            5.4.1.2 表面形貌分析第72-73页
            5.4.1.3 表面润湿性能第73页
        5.4.2 防覆冰性能第73-78页
            5.4.2.1 防结冰性能第74-76页
            5.4.2.2 疏冰性能第76-78页
        5.4.3 防结霜性能第78-80页
    5.5 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4页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81-82页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82-83页
    6.3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7页
附录第97页
    作者介绍第97页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农业土壤微生物的毒性研究
下一篇:多功能超疏水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表面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