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2.1 纳米颗粒 | 第14-15页 |
2.1.1 纳米颗粒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4-15页 |
2.2 纳米生态毒理学 | 第15-17页 |
2.2.1 纳米生态毒理学的萌芽 | 第15页 |
2.2.2 纳米生态毒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6页 |
2.2.3 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3 环境中的纳米颗粒 | 第17-22页 |
2.3.1 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迁移 | 第17-19页 |
2.3.2 环境中纳米颗粒的转化形式 | 第19-20页 |
2.3.3 影响纳米颗粒物生态毒理效应的理化性质 | 第20-22页 |
2.4 农业中的纳米颗粒 | 第22-32页 |
2.4.1 纳米颗粒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第23-31页 |
2.4.2 植物激素 | 第31页 |
2.4.3 纳米颗粒和植物保护 | 第31-32页 |
2.4.4 纳米载体和纳米肥料 | 第32页 |
2.5 选题依据 | 第32-33页 |
2.6 问题和难点 | 第33-35页 |
3 研究材料与研究内容 | 第35-39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7-38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4 不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农业土壤微生物功能群代谢活力的影响 | 第39-55页 |
4.1 引言 | 第39-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2 暴露过程 | 第43页 |
4.1.3 土壤微生物活力测定 | 第43页 |
4.1.4 土壤脲酶 | 第43-44页 |
4.1.5 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酶 | 第44页 |
4.1.6 土壤过氧化氢酶 | 第44页 |
4.1.7 功能菌数量测定 | 第44-45页 |
4.1.8 纳米颗粒有效性测定 | 第45页 |
4.2 结果和讨论 | 第45-53页 |
4.2.1 微生物热量效应 | 第45-49页 |
4.2.2 土壤酶活力和细菌数目变化 | 第49-50页 |
4.2.3 土壤中纳米颗粒含量 | 第50页 |
4.2.4 相关性分析 | 第50-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5 ZnO和CeO_2纳米颗粒土壤中微生物新陈代谢和固氮菌的剂量效应 | 第55-66页 |
5.1 引言 | 第55-56页 |
5.2 实验设置 | 第56-58页 |
5.2.1 暴露过程 | 第56页 |
5.2.2 土壤微生物活力测定 | 第56-57页 |
5.2.3 土壤脲酶 | 第57页 |
5.2.4 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酶 | 第57页 |
5.2.5 土壤过氧化氢酶 | 第57-58页 |
5.2.6 功能菌数量测定 | 第58页 |
5.2.7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4页 |
5.3.1 ZnO和CeO_2纳米颗粒的对土壤微生物的剂量效应 | 第58-61页 |
5.3.2 ZnO和CeO_2纳米颗粒对土壤酶活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3 土壤固氮菌数量和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6 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影响研究 | 第66-78页 |
6.1 引言 | 第66-67页 |
6.2 实验设置 | 第67-69页 |
6.2.1 实验设计 | 第67页 |
6.2.2 微量热分析 | 第67-68页 |
6.2.3 土壤脲酶 | 第68页 |
6.2.4 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酶 | 第68-69页 |
6.2.5 土壤过氧化氢酶 | 第69页 |
6.2.6 功能菌数量测定 | 第69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69-76页 |
6.3.1 纳米颗粒的剂量和尺寸效应 | 第69-73页 |
6.3.2 酶活力 | 第73-75页 |
6.3.3 土壤固氮菌计数 | 第75-76页 |
6.4 小结 | 第76-78页 |
7 纳米颗粒在土壤和植物之间的迁移运动植物生理的影响 | 第78-98页 |
7.1 引言 | 第78-81页 |
7.2 实验设置 | 第81-84页 |
7.2.1 发芽率和根伸长测定 | 第81页 |
7.2.2 植物长势的测定 | 第81-82页 |
7.2.3 植物生理指标测定 | 第82-84页 |
7.3 结果和讨论 | 第84-96页 |
7.3.1 纳米颗粒对发芽率和根伸长的影响 | 第84-86页 |
7.3.2 纳米颗粒的溶解量 | 第86-88页 |
7.3.3 根际微生物活力 | 第88-92页 |
7.3.4 植物生长状态 | 第92-93页 |
7.3.5 叶绿素含量 | 第93-96页 |
7.4 小结 | 第96-98页 |
8 结论 | 第98-100页 |
8.1 结论 | 第98页 |
8.2 创新点 | 第98-99页 |
8.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