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0.1 二氧化硅概述 | 第12-18页 |
0.1.1 二氧化硅的性质和发展 | 第12页 |
0.1.2 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 第12-15页 |
0.1.3 二氧化硅的用途 | 第15-18页 |
0.1.3.1 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0.1.3.2 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6页 |
0.1.3.3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6-17页 |
0.1.3.4 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0.1.3.5 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0.2 电化学概述 | 第18-23页 |
0.2.1 化学修饰碳基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0.2.1.1 组合法 | 第18-19页 |
0.2.1.2 吸附法 | 第19-20页 |
0.2.1.3 共价键合法 | 第20页 |
0.2.1.4 电化学方法 | 第20-21页 |
0.2.2 化学修饰碳基电极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0.2.2.1 电化学方法 | 第21页 |
0.2.2.2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21页 |
0.2.2.3 光谱法 | 第21-22页 |
0.2.2.4 表面分析能谱法 | 第22页 |
0.2.2.5 石英晶体微天平法 | 第22页 |
0.2.2.6 电子自旋共振法 | 第22页 |
0.2.3 化学修饰碳基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0.3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应用 | 第23-25页 |
0.3.1 二氧化硅修饰电极 | 第23-24页 |
0.3.2 二氧化硅与金属或金属离子复合材料修饰电极 | 第24-25页 |
0.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0.4.1 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球形二氧化硅 | 第28-40页 |
1.1 前言 | 第28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1.2.1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1.2.2 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29页 |
1.2.3 表征 | 第29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1.3.1 球形二氧化硅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1.3.1.1 盐酸用量影响 | 第29-30页 |
1.3.1.2 温度影响 | 第30-31页 |
1.3.1.3 反应时间影响 | 第31-32页 |
1.3.1.4 模板剂的浓度影响 | 第32-33页 |
1.3.2 球形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33-36页 |
1.3.2.1 SEM | 第33-34页 |
1.3.2.2 FTIR | 第34页 |
1.3.2.3 XRD | 第34-35页 |
1.3.2.4 N_2吸附-脱附 | 第35-36页 |
1.3.3 焙烧温度 | 第36-38页 |
1.4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Fe~(2+)/Fe~(3+)-SiO_2修饰碳糊电极对塑料中双酚A的测定 | 第40-58页 |
2.1 前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2.2.2 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41页 |
2.2.3 Fe~(2+)/Fe~(3+)-SiO_2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42页 |
2.2.5 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6页 |
2.3.1 SiO_2和Fe~(2+)/Fe~(3+)-SiO_2的表征 | 第42-45页 |
2.3.2 工作电极的表征 | 第45-49页 |
2.3.2.1 工作电极的形貌表征 | 第45-46页 |
2.3.2.2 工作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46-48页 |
2.3.2.3 交流阻抗法(EIS) | 第48-49页 |
2.3.3 BPA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49-50页 |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2.3.4.1 Fe~(2+)/Fe~(3+)-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2.3.4.2 pH影响 | 第50-51页 |
2.3.4.3 扫速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5 扩散系数(D)和吸附量(Γ_s) | 第53-54页 |
2.3.6 电极性能 | 第54-56页 |
2.3.6.1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 第54页 |
2.3.6.2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第54-55页 |
2.3.6.3 分析应用 | 第55-56页 |
2.4 结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Ag-SiO_2石墨复合电极测定电子产品中四澳双酚A | 第58-72页 |
3.1 前言 | 第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9页 |
3.2.2 白炭黑的制备 | 第59页 |
3.2.3 Ag-SiO_2复合物的制备 | 第59页 |
3.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59-60页 |
3.2.5 样品的制备 | 第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3.3.1 SiO_2与Ag-SiO_2表征 | 第60-62页 |
3.3.2 工作电极的表征 | 第62-65页 |
3.3.2.1 SEM表征 | 第62-63页 |
3.3.2.2 工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特征 | 第63-65页 |
3.3.3 TBBPA的电化学行为 | 第65-66页 |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6-68页 |
3.3.4.1 Ag-SiO_2含量 | 第66页 |
3.3.4.2 pH值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4.3 扫速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5 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 | 第68页 |
3.3.6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第68-69页 |
3.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69-70页 |
3.4 结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二氧化硅/金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于双酚A的检测 | 第72-86页 |
4.1 前言 | 第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72-73页 |
4.2.2 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73页 |
4.2.3 金溶胶的制备 | 第73页 |
4.2.4 SiO_2/Au的制备 | 第73-74页 |
4.2.5 SiO_2/Au/GCE的制备 | 第74页 |
4.2.6 样品的制备 | 第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4.3.1 SiO_2与SiO_2/Au表征 | 第74-76页 |
4.3.2 工作电极的表征 | 第76-77页 |
4.3.3 BPA的电化学行为 | 第77-78页 |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8-81页 |
4.3.4.1 SiO_2/Au膜厚度 | 第78-79页 |
4.3.4.2 pH影响 | 第79-80页 |
4.3.4.3 扫速 | 第80页 |
4.3.4.4 富集时间 | 第80-81页 |
4.3.5 计时库伦法 | 第81-82页 |
4.3.6 标准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_s | 第82-83页 |
4.3.7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 第83页 |
4.3.8 标准工作曲线 | 第83-84页 |
4.3.9 实际应用 | 第84-85页 |
4.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