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与甲醇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热泵与甲醇锅炉联合供暖系统方案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锅炉燃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甲醇燃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热泵用于余热回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甲醇的燃烧及反应机理 | 第17-23页 |
2.1 甲醇的燃烧分析 | 第17-20页 |
2.1.1 燃料消耗量 | 第17页 |
2.1.2 空气消耗量 | 第17页 |
2.1.3 烟气量 | 第17-18页 |
2.1.4 甲醇理论平均最高温度 | 第18-20页 |
2.1.5 甲醇喷嘴直径 | 第20页 |
2.2 甲醇氧化燃烧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甲醇锅炉的燃烧数值模拟基础 | 第23-33页 |
3.1 数值模拟概述 | 第23页 |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23-25页 |
3.3 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25-28页 |
3.3.1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3.3.2 燃烧模型的选择 | 第26-27页 |
3.3.3 辐射模型的选择 | 第27-28页 |
3.3.4 雾化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8-30页 |
3.4.1 离散相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8-29页 |
3.4.2 辐射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9页 |
3.4.3 入口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9页 |
3.4.4 出口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9-30页 |
3.4.5 壁面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0页 |
3.5 其他参数的设置 | 第30-31页 |
3.5.1 求解器设置 | 第30页 |
3.5.2 点火设置 | 第30页 |
3.5.3 网格敏感性分析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甲醇锅炉燃烧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3-49页 |
4.1 炉膛长度对甲醇锅炉燃烧的影响 | 第33-38页 |
4.1.1 不同炉膛长度的温度场分析 | 第33-36页 |
4.1.2 不同炉膛长度的甲醛浓度场分析 | 第36-38页 |
4.2 炉膛径长比对甲醇锅炉燃烧的影响 | 第38-44页 |
4.2.1 不同炉膛径长比的温度场分析 | 第40-42页 |
4.2.2 不同炉膛径长比的甲醛浓度场分析 | 第42-44页 |
4.3 甲醇锅炉在最佳径长比的燃烧分析 | 第44-47页 |
4.3.1 流场特性 | 第44-45页 |
4.3.2 温度场特性 | 第45-46页 |
4.3.3 速度场特性 | 第46页 |
4.3.4 各组分浓度场特性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甲醇锅炉燃烧实验与热泵系统配置 | 第49-59页 |
5.1 甲醇锅炉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第49-53页 |
5.1.1 实验系统 | 第49-5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5.1.4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52-53页 |
5.2 烟气的余热回收量 | 第53-54页 |
5.3 热泵装置的匹配 | 第54-57页 |
5.3.1 设计工况的确定 | 第54页 |
5.3.2 工作参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5.3.3 制冷剂的选择及循环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5.3.4 压缩机的确定 | 第56页 |
5.3.5 膨胀阀的确定 | 第56页 |
5.3.6 冷凝器制热量的确定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