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微生物学论文

利用絮凝活性菌株培育生物絮团及其对水质和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生物絮团技术的概念第10-11页
    1.2 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1.3 生物絮团技术的功能第12-13页
        1.3.1 生物絮团对水质的调控功能第12-13页
        1.3.2 生物絮团可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第13页
    1.4 影响生物絮团形成的因素第13-15页
        1.4.1 碳源和碳氮比第14页
        1.4.2 曝气第14-15页
        1.4.3 温度第15页
        1.4.4 pH第15页
    1.5 生物絮团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6.1 研究目的第16页
        1.6.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絮凝活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17-2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7-18页
        2.1.1 取样第17页
        2.1.2 培养基第17-18页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18页
    2.2 菌种的富集与筛选第18-19页
        2.2.1 菌种富集与提取第18页
        2.2.2 初筛第18页
        2.2.3 复筛第18-19页
    2.3 菌种鉴定第19-2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2.4.1 纯化与初筛第20页
        2.4.2 复筛第20-21页
        2.4.3 菌种的鉴定第21-24页
    2.5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利用絮凝活性菌株培育生物絮团的研究第25-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3.1.1 试验材料第25页
        3.1.2 试验设计第25-26页
        3.1.3 水样的检测第26-27页
        3.1.4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2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3.2.1 利用絮凝菌株BX-13培育生物絮团的研究第27-32页
        3.2.2 利用菌株BX-13和红平红球菌培育生物絮团的比较试验第32-34页
    3.3 讨论第34-36页
        3.3.1 利用絮凝菌株BX-13培育生物絮团的研究第34-36页
        3.3.2 利用菌株BX-13和红平红球菌培育生物絮团的比较第36页
    3.4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利用絮凝活性菌株培育生物絮团对水质的影响第37-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菌种第37页
        4.1.2 试验设计第37页
        4.1.3 水质指标的检测第37页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4.2.1 絮团形成过程中各组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第38页
        4.2.2 絮团形成过程中各组水体pH变化第38-39页
        4.2.3 絮团形成过程中各组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第39-40页
        4.2.4 絮团形成过程中各组水体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第40-41页
        4.2.5 絮团形成过程中各组水体氨氮含量的变化第41-42页
    4.3 讨论第42-44页
        4.3.1 溶解氧(DO)和pH的变化第42-43页
        4.3.2 生物絮团去除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能力第43-44页
    4.4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絮凝活性菌株培育生物絮团对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影响第45-5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5.1.1 试验设计第45-46页
        5.1.2 采样与方法第46页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6-55页
        5.2.1 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变化第49页
        5.2.2 蓝藻门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第49-50页
        5.2.3 绿藻门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第50-51页
        5.2.4 原生动物丰度的变化第51-52页
        5.2.5 试验过程中轮虫丰度的变化第52-53页
        5.2.6 试验过程中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第53-54页
        5.2.7 试验过程中枝角类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第54-55页
    5.3 讨论第55-57页
    5.4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第58-60页
    6.1 主要结论第58页
    6.2 创新点第58-59页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抗氧化功能、组织能量代谢状况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武汉市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