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低温对动物饲养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 第18-21页 |
1.2.1 低温对动物饲养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2 防治措施 | 第20-21页 |
1.3 三乳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3.1 乳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2 乳酸及其衍生物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24页 |
1.4 抗氧化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1 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MOX-1) | 第25-26页 |
1.4.2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 | 第26页 |
1.5 能量代谢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6 问题的提出 | 第27-28页 |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9-61页 |
试验一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器官指数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29-40页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1.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30页 |
1.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第30-32页 |
1.1.4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1.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2-33页 |
1.1.6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1.2.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1.2.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4-35页 |
1.2.3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35页 |
1.2.4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5-37页 |
1.3 讨论 | 第37-39页 |
1.3.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1.3.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7-38页 |
1.3.3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38页 |
1.3.4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1.4 小结 | 第39-40页 |
试验二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0-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2.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41页 |
2.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第41页 |
2.1.4 样品采集 | 第41页 |
2.1.5 测定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41-43页 |
2.1.6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2.2.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血液、心脏、肝脏、肺脏及肠道氧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47页 |
2.2.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肠道氧化相关基因HIF-1、HMOX-1 mRNA水平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 讨论 | 第48-49页 |
2.3.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血液、心脏、肝脏、肺脏及肠道氧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肠道氧化相关基因 HMOX-1、HIF-1 mRNA水平的影响 | 第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试验三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心脏、肝脏及肠道能量代谢状况的影响 | 第51-61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3.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52页 |
3.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第52页 |
3.1.4 样品采集 | 第52页 |
3.1.5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52-53页 |
3.1.6 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3.2.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心脏、肝脏及肠道能量代谢状况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心脏、肠道AMPK-α1mRNA水平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 讨论 | 第57-60页 |
3.3.1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心脏、肝脏及肠道能量代谢状况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2 三乳酸甘油酯对低温环境下肉鸡心脏、肠道AMPK-α1mRNA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1-6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2 创新点 | 第61页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