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MPLS-TP承载TDM接口板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TDM电路仿真业务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1.2.2 传输技术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2.3 半导体芯片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2.4 PTN设备及TDM接口板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原理 | 第18-30页 |
2.1 PTN技术 | 第18-22页 |
2.1.1 PTN的概述 | 第18页 |
2.1.2 PTN主流技术的分析与比较 | 第18-20页 |
2.1.3 PTN的OAM技术 | 第20-22页 |
2.2 MPLS-TP承载TDM关键技术 | 第22-26页 |
2.2.1 TDM技术 | 第22-23页 |
2.2.2 电路仿真技术 | 第23-25页 |
2.2.3 MPLS-TP的TDM承载机制 | 第25-26页 |
2.3 E1标准介绍 | 第26页 |
2.4 FPGA关键技术 | 第26-28页 |
2.4.1 FPGA的IP CORE | 第26-27页 |
2.4.2 FPGA的加载技术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30-38页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第30-33页 |
3.1.1 设计思想 | 第30-31页 |
3.1.2 设计场景描述 | 第31页 |
3.1.3 整体设计方案 | 第31-33页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第33-35页 |
3.3 信号灯模块设计 | 第35-36页 |
3.4 业务模块设计 | 第36-37页 |
3.5 时钟模块设计 | 第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 第38-52页 |
4.1 FPGA的SPI控制器设计方案 | 第38-44页 |
4.1.1 SPI_CORE设计说明 | 第39-41页 |
4.1.2 SPI_MPI模块设计 | 第41-44页 |
4.2 时钟恢复机制 | 第44-48页 |
4.2.1 自适应时钟恢复机制 | 第44-45页 |
4.2.2 同步定时系统时钟恢复机制 | 第45-46页 |
4.2.3 同步以太时钟恢复机制 | 第46-48页 |
4.3 网络保护机制 | 第48-50页 |
4.3.1 线性保护技术 | 第48-50页 |
4.3.2 故障检测机制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第52-62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52页 |
5.2 设备配置场景 | 第52-53页 |
5.2.1 整机配置 | 第52-53页 |
5.2.2 设备模块 | 第53页 |
5.3 设备测试与分析 | 第53-61页 |
5.3.1 TDM业务透传功能测试与分析 | 第53-55页 |
5.3.2 E1频偏测试与分析 | 第55-56页 |
5.3.3 E1环路时延测试与分析 | 第56-57页 |
5.3.4 TDM业务的承载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57-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成果与意义 | 第63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