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7-19页 |
1.2 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介绍 | 第19-24页 |
1.2.1 光学微腔的实验发展 | 第19-21页 |
1.2.2 基于光学腔QED的实验进展 | 第21-24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腔量子电动力学实验系统 | 第31-47页 |
2.1 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31-33页 |
2.2 磁光阱(Magneto-optical trap,MOT) | 第33-38页 |
2.2.1 磁光阱的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2.2.2 磁光阱的实验装置 | 第35-38页 |
2.3 高精细度光学腔(Microcavity) | 第38-42页 |
2.3.1 腔的基本参数 | 第38-40页 |
2.3.2 微光学腔的搭建与控制 | 第40-42页 |
2.4 腔的频率稳定系统 | 第42-45页 |
2.5 实验控制时序和数据采集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自由下落输运的原子与腔模的强耦合作用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原子输运的物理过程描述 | 第47-59页 |
3.2.1 原子输运的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3.2.2 模拟结果与实验信号的比较 | 第50-56页 |
3.2.3 实验设计的新系统的模拟 | 第56-59页 |
3.3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原子与腔场强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61-81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基于原子透射的信号对初始MOT的温度的确定与优化 | 第61-67页 |
4.3 原子统计性质的研究 | 第67-72页 |
4.3.1 Hanbury Brown-Twiss(HBT)实验 | 第68-70页 |
4.3.2 全计数统计的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4.4 原子运动轨迹的确定 | 第72-76页 |
4.4.1 高阶模式 | 第73-74页 |
4.4.2 原子穿越腔模的运动 | 第74-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五章 腔内单个铯原子的捕获与冷却 | 第81-99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光学偶极阱(Optical dipole trap) | 第82-87页 |
5.2.1 “可移动”光学偶极阱 | 第83-85页 |
5.2.2 腔内光学偶极阱的搭建 | 第85-87页 |
5.3 腔致冷却机制 | 第87-89页 |
5.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89-94页 |
5.5 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第六章 基于纳米光纤的原子俘获 | 第99-115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光学纳米光纤(Tapered optical nanofibers) | 第99-105页 |
6.2.1 光学纳米光纤的模式 | 第100-101页 |
6.2.2 光学纳米光纤的拉制 | 第101-105页 |
6.3 槽光纤(Slot fiber)的制备 | 第105-110页 |
6.3.1 槽光纤的模式 | 第105-107页 |
6.3.2 槽光纤的刻蚀过程 | 第107-110页 |
6.4 槽光纤(Slot fiber)俘获原子 | 第110-113页 |
6.4.1 表面范德华瓦尔斯势 | 第110-111页 |
6.4.2 槽光纤的俘获势阱 | 第111-113页 |
6.5 小结 | 第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基于光学腔的量子精密计量 | 第115-137页 |
7.1 引言 | 第115-116页 |
7.2 量子光学干涉仪 | 第116-120页 |
7.2.1 M-Z干涉仪 | 第116-118页 |
7.2.2 散粒噪声极限(Shot noise limit,SNL) | 第118-119页 |
7.2.3 海森堡极限(Heisenberg Limit,HL) | 第119-120页 |
7.3 在M-Z干涉仪量子计量的方案 | 第120-124页 |
7.3.1 常见的量子态 | 第120-122页 |
7.3.2 测量方案 | 第122页 |
7.3.3 量子计量方案 | 第122-124页 |
7.4 非经典光和非高斯测量在光学腔中突破经典极限的测量 | 第124-131页 |
7.4.1 理论模型 | 第124-127页 |
7.4.2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1页 |
7.5 小结 | 第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43-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