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水煤浆的发展历史 | 第8页 |
| ·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内外水煤浆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级配技术的发展研究 | 第9-10页 |
| ·添加剂技术的发展研究 | 第10-11页 |
| ·制浆技术的发展研究 | 第11页 |
| ·水煤浆制备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能源化学与煤炭利用 | 第12页 |
| ·中国含煤盆地的资源分布状况 | 第12-14页 |
| ·宁夏宁东煤田的资源分布及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实验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实验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6-23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6页 |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 ·实验煤样 | 第17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 ·煤样的工业分析 | 第18页 |
| ·煤的元素分析 | 第18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 | 第18-19页 |
| ·煤的接触角 | 第19-20页 |
| ·煤的表面含氧官能团 | 第20页 |
| ·煤的密度 | 第20页 |
| ·煤岩分析 | 第20-22页 |
| ·煤的成浆性实验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煤质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3-28页 |
| ·煤的成浆性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 ·内水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4-25页 |
| ·煤中内水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4-25页 |
| ·灰分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5-26页 |
| ·灰分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5-26页 |
| ·可磨性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6-28页 |
| ·可磨性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煤的表面特性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8-36页 |
| ·接触角对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28-32页 |
| ·接触角的原理 | 第28页 |
| ·接触角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9-32页 |
| ·含氧官能团对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32-33页 |
| ·含氧官能团的研究意义 | 第3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2-33页 |
| ·煤灰表面张力对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33-36页 |
| ·煤灰表面张力的研究意义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煤岩特性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36-43页 |
| ·密度对成浆性影响的研究 | 第36-37页 |
| ·密度的研究意义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6-37页 |
| ·煤岩组分的显微分析 | 第37-42页 |
| ·煤岩分析 | 第37-39页 |
| ·SEM扫描电镜分析 | 第39-42页 |
| ·煤岩显微分析的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不黏煤的中试放大实验 | 第43-49页 |
| ·实验简介 | 第43页 |
| ·试验原料、主要指标及流程 | 第43-45页 |
| ·试验原料 | 第43-44页 |
| ·主要指标 | 第44页 |
| ·试验流程 | 第44-45页 |
| ·银星二矿原煤中试制浆评价实验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 | 第45页 |
| ·分析讨论 | 第45页 |
| ·兰炭末提质改性中试制浆实验 | 第45-47页 |
| ·兰炭末-羊一矿(高灰熔点煤)-银星二矿煤中试制浆实验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实验结论 | 第49-50页 |
| ·展望 | 第50页 |
| ·本课题的工业生产指导分析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