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疯狂”中笑着成长—宁浩电影的叙事风格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文献调研法 | 第12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三)比较法与演绎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小成本电影 | 第12-13页 |
二、黑色幽默 | 第13页 |
三、反讽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宁浩电影的叙事语言风格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在现实时空背景下逃离“造梦电影”的樊笼 | 第14-17页 |
一、真实讲述打破造梦神话 | 第14-16页 |
(一)国外大片的造梦神话 | 第14页 |
(二)宁浩电影的返璞归真 | 第14-16页 |
二、场景与音响的艺术 | 第16-17页 |
(一)“小场景”中的“大世界” | 第16页 |
(二)此处有声更有情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镜头和色调使用中寻找“真实人物”的存在感 | 第17-21页 |
一、特写镜头:暗示的艺术 | 第17-19页 |
二、色彩光影:视觉的调色板 | 第19-21页 |
(一)光影世界里的影片情调 | 第19-20页 |
(二)单一色彩中的饱满情绪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蒙太奇:碰撞火花下的“意义真” | 第21-24页 |
一、蒙太奇语言把控节奏 | 第21页 |
二、蒙太奇技巧展现真实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宁浩电影的叙事结构风格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多线索讲述推动人物成长 | 第24-26页 |
一、一块石头引发的“血案” | 第24-25页 |
二、一场旅行感知人情冷暖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黑色幽默与语言修辞填充结构 | 第26-29页 |
一、黑色幽默中构造道德与灵魂 | 第26-27页 |
二、语言修辞格中塑造人物的完整性 | 第27-29页 |
(一)乡音塑造人物性格 | 第27-28页 |
(二)修辞刻画人物形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悲剧落幕中实现结构完整 | 第29-34页 |
一、喜感结局下的“悲惨世界” | 第29-31页 |
二、悲剧落幕后的“人性蜕变”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宁浩电影的叙事主题风格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存在先于本质:看似荒诞,实则真实 | 第34-36页 |
一、荒诞情节中国化 | 第34-35页 |
二、戏仿策略本土化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角色演绎背后的“人性回归” | 第36-39页 |
一、“坏人物”的真性情 | 第36-38页 |
二、“小人物”的真自我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英雄主义背后的“人物成长” | 第39-41页 |
一、物欲社会中的迷雾 | 第39-40页 |
二、大是大非面前的英雄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反讽语气下的“本质还原” | 第41-44页 |
一、宁浩独辟“反讽”路线 | 第41-42页 |
二、“反讽”还原真实社会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研究总结及启示 | 第44-49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44-46页 |
一、始终坚守文艺性的叙事策略 | 第44-45页 |
(一)关照社会现实的叙事语言 | 第44页 |
(二)洞察底层群众的叙事结构与主题 | 第44-45页 |
二、始终走在群众路线上的叙事原则 | 第45-46页 |
(一)与大片叙事背道而驰 | 第45-46页 |
(二)追逐大众喜感审美情趣 | 第46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46-49页 |
一、中国电影叙事方面的不足 | 第46-47页 |
(一)忽视了对电影“内在真实”的描述 | 第46-47页 |
(二)一味追求文艺化叙事的外在形式 | 第47页 |
二、充实中国电影叙事的文艺内涵之路 | 第47-49页 |
(一)用细节讲故事 | 第47-48页 |
(二)用故事讲人生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