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19页 |
| 第2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 ·农民工的内涵概述 | 第19页 |
| ·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19页 |
| ·社会保障的内涵概述 | 第19-20页 |
| ·社会救助 | 第20页 |
| ·社会保险 | 第20页 |
|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原则 | 第20-21页 |
| ·我国农民工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4页 |
|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2页 |
| ·社会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2页 |
|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 ·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23页 |
| ·农民工应对现代风险的需要 | 第23-24页 |
| ·我国目前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现状 | 第24-26页 |
| ·以法律责任强制用人单位去落实 | 第24页 |
| ·以社保制度的立法规范做保障 | 第24页 |
| ·健全农民工权益诉求机制 | 第24页 |
| ·以公安及工会等部门的督查来维权 | 第24-26页 |
| 第3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地区为例 | 第26-40页 |
|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特征 | 第26-28页 |
| ·人员结构特点 | 第26页 |
| ·人员流动特点 | 第26-27页 |
| ·人员就业特点 | 第27页 |
| ·人员收入水平特点 | 第27页 |
| ·人员所处社会地位特点 | 第27-28页 |
|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 ·农民工年龄构成 | 第28-29页 |
| ·文化程度构成 | 第29页 |
| ·农民工工作时间构成 | 第29-30页 |
| ·当前天津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表现 | 第30-40页 |
| ·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 | 第30-32页 |
|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 | 第32-33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 第33-35页 |
| ·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 | 第35页 |
| ·农民工社会福利保障缺失 | 第35-38页 |
| ·农民工社会救助力量不足 | 第38页 |
| ·养老保险转移续接难 | 第38-40页 |
| 第4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40-46页 |
| ·制度原因 | 第40-41页 |
| ·户籍制度 | 第40-41页 |
|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 | 第41页 |
| ·法律原因 | 第41-42页 |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1-42页 |
|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 | 第42页 |
| ·资金因素 | 第42-44页 |
|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 | 第42-44页 |
| ·农民工社保资金的筹措渠道不通畅 | 第44页 |
| ·观念意识原因 | 第44-46页 |
| ·地方政府意识淡薄 | 第44-45页 |
| ·用人单位和业主对社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 | 第45页 |
| ·农民自身社会保障意识不强 | 第45-46页 |
| 第5章 解决天津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 | 第46-54页 |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 ·适度保障原则 | 第46页 |
| ·分类分层原则 | 第46页 |
| ·多方参与原则 | 第46-47页 |
|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 第47-51页 |
| ·改革户籍制度 | 第47页 |
| ·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 第47-48页 |
| ·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规范农民工就业环境 | 第48页 |
| ·搞好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 | 第48-49页 |
| ·拓宽农民工群体社保资金的筹措渠道 | 第49-50页 |
| ·加强政府主体职能的发挥 | 第50页 |
|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水平 | 第50-51页 |
| ·构建农民工社保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51-54页 |
| ·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伤保险 | 第51页 |
| ·实现农民工属地参保 | 第51-52页 |
| ·探索建立一个可以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系统 | 第52-53页 |
| ·扩大就业途径,建立失业保险 | 第53-5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