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砌块巷旁支护沿空留巷技术初步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目前沿空留巷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2 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理论研究 | 第18-28页 |
| ·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分析 | 第18-20页 |
| ·沿空留巷围岩大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18-19页 |
| ·沿空留巷围岩小结构受力分析 | 第19-20页 |
| ·砌墙不同位置时沿空巷道特点分析 | 第20-21页 |
| ·砌块墙在采空区内布置 | 第20页 |
| ·砌块墙在巷道内布置 | 第20-21页 |
| ·砌块墙部分在巷道内部分在采空区内布置 | 第21页 |
| ·沿空留巷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阻力计算 | 第22-26页 |
| ·根据砌块墙上方最大需控岩层范围确定 | 第22-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预制砌块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8-62页 |
|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28页 |
| ·Tecplot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 ·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 ·巷道掘进期围岩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30-36页 |
| ·不同支护方案的提出 | 第30-31页 |
| ·不同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1-34页 |
| ·巷内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不同支护体布置方式留巷围岩活动规律分析 | 第36-47页 |
| ·模拟方案 | 第36-38页 |
| ·工作面回采期间留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8-47页 |
| ·沿空留巷砌块墙布置方式的确定 | 第47页 |
| ·不同支护体强度留巷围岩活动规律分析 | 第47-56页 |
| ·模拟方案 | 第47页 |
| ·工作面回采期间留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7-56页 |
| ·沿空留巷砌块墙强度的确定 | 第56页 |
| ·不同碎煤填充高度留巷围岩活动规律分析 | 第56-61页 |
| ·模拟方案 | 第56页 |
| ·工作面回采期间留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6-61页 |
| ·沿空留巷碎煤填充高度的确定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4 巷旁砌块混凝土配比试验研究 | 第62-72页 |
| ·配比实验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62-63页 |
| ·实验结果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64-67页 |
| ·混凝土强度的确定 | 第64-65页 |
| ·水灰比的确定 | 第65-66页 |
| ·用水量的确定 | 第66页 |
| ·胶凝材料用量的确定 | 第66页 |
| ·砂率的确定 | 第66页 |
| ·骨料的确定 | 第66-67页 |
| ·基准配合比 | 第67页 |
| ·配合比的调整 | 第67页 |
| ·试验过程 | 第67-69页 |
| ·配比试验过程 | 第67-68页 |
| ·养护方式 | 第68-69页 |
| ·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 ·测试方法 | 第69页 |
| ·测试过程 | 第69-70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5 砌块墙巷旁支护沿空留巷初步设计 | 第72-84页 |
| ·工程概况 | 第72-74页 |
| ·混凝土砌块设计 | 第74-76页 |
| ·混凝土砌块尺寸的设计 | 第74页 |
| ·混凝土砌块墙的砌筑 | 第74-75页 |
| ·人造帮原材料消耗量计算 | 第75页 |
| ·混凝土砌块暗钩设计 | 第75-76页 |
| ·混凝土砌块质量监测 | 第76页 |
| ·混凝土砌块运输系统 | 第76-78页 |
| ·结构特征 | 第76-77页 |
| ·工作原理 | 第77页 |
| ·技术特征 | 第77-78页 |
| ·临时巷内加强支护 | 第78-80页 |
| ·矿压观测设计 | 第80-82页 |
| ·监测点位置 | 第80页 |
| ·监测方法 | 第80-81页 |
| ·测试时间安排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 ·本文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作者简历 | 第90-9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