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达矿重复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重复开采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外重复开采的研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2 工程概况 | 第16-22页 |
| ·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 ·位置和范围 | 第16-17页 |
| ·周边煤矿分布 | 第17页 |
| ·煤层与煤质 | 第17-20页 |
| ·3#煤层赋存情况 | 第17-18页 |
| ·15#煤层赋存情况 | 第18-19页 |
| ·3#与 15#煤层空间关系 | 第19-20页 |
| ·15211 工作面概况 | 第20-22页 |
| 3 3#与 15#煤层地表移动实测数据分析 | 第22-52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与观测 | 第22-24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 第22-23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 | 第23-24页 |
| ·地表移动变形特征 | 第24-38页 |
| ·下沉规律分析 | 第24-28页 |
| ·倾斜规律分析 | 第28-30页 |
| ·曲率规律分析 | 第30-32页 |
| ·水平移动规律分析 | 第32-35页 |
| ·水平变形规律分析 | 第35-37页 |
| ·地表移动特征小结 | 第37-38页 |
| ·地表移动角值参数 | 第38-44页 |
| ·边界角 | 第38-40页 |
| ·移动角 | 第40-41页 |
| ·裂缝角 | 第41-42页 |
| ·最大下沉角 | 第42-44页 |
| ·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小结 | 第44页 |
| ·3#与 15#煤层回采与地表移动的时空关系 | 第44-48页 |
| ·启动距 | 第44-46页 |
| ·超前影响距及影响角 | 第46-48页 |
| ·重复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 ·顶底板破坏高度 | 第49-51页 |
| ·关键层理论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重复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 第52-78页 |
| ·概率积分法预计 | 第52-68页 |
| ·概率积分法基本原理 | 第52-56页 |
| ·经验公式及定义求参 | 第56-60页 |
| ·曲线拟合求参 | 第60-66页 |
|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 第66-68页 |
| ·数值模拟预计 | 第68-76页 |
|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68-69页 |
| ·参数选取及初始应力场确定 | 第69-70页 |
| ·计算模型的确定与建立 | 第70-72页 |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 ·15#煤单层开采数值模拟 | 第75-76页 |
| ·地表移动特征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5 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 第78-88页 |
| ·不同垂距的两工作面开采对地表移动的影响 | 第78-81页 |
| ·不同平距的两工作面开采对地表下沉的影响 | 第81-83页 |
| ·不同采高的两工作面开采对地表下沉的影响 | 第83-8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作者简介 | 第94-9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