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地区向阳沟铀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21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外碳硅泥岩型铀矿勘查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碳硅泥岩型铀矿勘查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区地质工作现状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9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2-24页 |
| ·震旦系(Z) | 第22页 |
| ·寒武系太阳顶组(∈t) | 第22-23页 |
| ·奥陶系苏里木塘组(O2s) | 第23页 |
| ·志留系(S) | 第23-24页 |
| ·泥盆系--中三叠统(D~T2) | 第24页 |
| ·侏罗系--白垩系(J~K) | 第24页 |
| ·第四系(Q) | 第24页 |
| ·区域构造 | 第24-28页 |
| ·褶皱构造 | 第24-25页 |
| ·断裂构造 | 第25-28页 |
| ·岩浆岩 | 第28-29页 |
| ·晋宁期岩浆岩 | 第28页 |
| ·加里东早期岩浆岩 | 第28-29页 |
| ·加里东晚期岩浆岩 | 第29页 |
| ·印支-燕山期岩浆岩 | 第29页 |
| ·变质作用 | 第29-30页 |
|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0-31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41页 |
| ·地层 | 第31-32页 |
| ·志留系 | 第31-32页 |
| ·第四系(Q) | 第32页 |
| ·构造 | 第32-33页 |
| ·褶皱 | 第32页 |
| ·断裂构造 | 第32-33页 |
| ·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 第33-35页 |
| ·辉绿岩 | 第33页 |
| ·闪长玢岩 | 第33页 |
| ·英安斑岩 | 第33-34页 |
| ·煌斑岩 | 第34页 |
| ·变质作用 | 第34-35页 |
| ·围岩蚀变 | 第35页 |
| ·矿体特征 | 第35-36页 |
| ·铀矿石特征 | 第36-41页 |
| ·矿石矿物 | 第36-38页 |
| ·矿物共生组合 | 第38-39页 |
| ·矿石中铀的赋存状态 | 第39-40页 |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0-41页 |
| 4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1-61页 |
| ·γ能谱测量 | 第41-44页 |
| ·测量方法 | 第42页 |
| ·数据处理 | 第42-44页 |
| ·氡气测量 | 第44-47页 |
| ·测量方法 | 第44-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 ·汞气测量 | 第47-51页 |
| ·测量方法 | 第47-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 ·汞气与氡气测量结果的对比 | 第49-51页 |
| ·γ测井及解释 | 第51-54页 |
| ·工作方法 | 第51页 |
| ·资料解释 | 第51-53页 |
| ·各种影响因素的修正方法 | 第53-54页 |
| ·物探参数的确定 | 第54-58页 |
| ·矿石密度 | 第54-55页 |
| ·矿石湿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 ·铀镭平衡系数的测定 | 第56-57页 |
| ·有效原子系数 | 第57-58页 |
| ·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 | 第58-60页 |
| ·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 | 第58-59页 |
| ·异常的验证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5 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 | 第61-67页 |
| ·控矿因素 | 第61-62页 |
| ·构造控制 | 第61页 |
| ·地层和岩性控制 | 第61-62页 |
| ·找矿标志 | 第62页 |
| ·矿床成因 | 第62-65页 |
| ·找矿方向 | 第65-67页 |
| 6 结论和建议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图版说明 | 第75-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