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洼陷沙三段地震沉积学特征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区沉积相及物源区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地球物理方法及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 第17-19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31页 |
| ·构造单元特征 | 第19-23页 |
| ·构造格架 | 第20-21页 |
| ·研究区主要断层特征 | 第21-23页 |
| ·地层特征 | 第23-27页 |
| ·地层分布特征 | 第24页 |
| ·地层层序特征 | 第24-27页 |
| ·地质发展史 | 第27-31页 |
| ·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27-28页 |
| ·研究区沉积演化过程分析 | 第28-31页 |
|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1-51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31-36页 |
| ·深湖——半深湖相 | 第31-32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32-35页 |
| ·近岸水下扇 | 第35页 |
| ·浊积扇 | 第35-36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36-51页 |
| ·樊181井单井相分析 | 第37-38页 |
| ·樊121井单井相分析 | 第38-41页 |
| ·樊101井单井相分析 | 第41-43页 |
| ·樊25井单井相分析 | 第43-45页 |
| ·高40井单井相分析 | 第45-47页 |
| ·高7井单井相分析 | 第47-51页 |
| 4 博兴洼陷沙三段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51-61页 |
| ·层序识别标志 | 第51-52页 |
| ·岩性标志 | 第51-52页 |
| ·测井曲线标志 | 第52页 |
| ·层序地层特征 | 第52-61页 |
| 5 研究区的地震沉积学应用 | 第61-71页 |
| ·层位综合标定 | 第61-62页 |
| ·正演模拟技术 | 第62-66页 |
| ·单砂体模型 | 第62-64页 |
| ·砂泥薄互层组合模型 | 第64-65页 |
| ·地震反射特征 | 第65-66页 |
| ·90°相位转换技术 | 第66-68页 |
| ·地层切片技术 | 第68-69页 |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69-71页 |
| 6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研究 | 第71-93页 |
| ·联井沉积相及砂体分布与对比 | 第71-79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9-87页 |
| ·砂地比等值线图分析 | 第79-83页 |
| ·地震属性分析 | 第83-87页 |
| ·沉积相演化 | 第87-90页 |
| ·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88-89页 |
| ·控制沉积相演化因素 | 第89-90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90-93页 |
| 7 结论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1-10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