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仔猪Salmonella、Escherichia coli分离鉴定及生物膜与耐药性和毒力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引言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材料 | 第25-27页 |
·样本来源 | 第25页 |
·质控菌株 | 第25页 |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第25页 |
·抗生素药敏纸片 | 第25页 |
·试验中所用PCR引物 | 第25页 |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7页 |
·方法 | 第27-33页 |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27-28页 |
·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 第27页 |
·沙门氏菌分离株PCR鉴定 | 第27-28页 |
·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 第28页 |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8-29页 |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29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生化鉴定 | 第29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致病性试验 | 第29页 |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 第29页 |
·分离菌株体外生物膜测定 | 第29-30页 |
·分离菌株耐药性测定 | 第30-32页 |
·K-B纸片法测定药物敏感性 | 第30页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测定 | 第30页 |
·生物膜细菌与浮游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0-32页 |
·细菌LD_(50)测定 | 第32-33页 |
·体外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5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34-37页 |
·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 第34-35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鉴定 | 第35-37页 |
·样品中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情况 | 第37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 | 第37-39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生物膜检测结果 | 第39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39-51页 |
·分离菌株的药敏实验结果 | 第39-42页 |
·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谱 | 第42-46页 |
·分离菌株中产ESBLs菌株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分离菌株生物膜与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分离菌株体外生物膜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浮游细菌和生物膜细菌MIC测定结果 | 第50页 |
·细菌在不同时间形成生物膜时MIC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分离株毒力测定 | 第51-55页 |
·体外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LD_(50)测定结果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样品中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情况 | 第55-56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 | 第56页 |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药物感受性分析 | 第56-58页 |
·细菌生物膜与耐药性关系 | 第58-59页 |
·细菌生物膜与毒力关系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