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音乐选秀节目的界定 | 第9-10页 |
3. 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0-14页 |
4.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5.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6.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后“样板戏”时代的文艺先锋: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 第19-28页 |
·“青歌赛”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9-20页 |
·“青歌赛”的赛制特点 | 第20-23页 |
·评委背景 | 第20-21页 |
·赛制 | 第21-22页 |
·计分制 | 第22-23页 |
·“青歌赛”的社会效应 | 第23-26页 |
·流行音乐在中国内地的兴起 | 第23页 |
·身份转变:从艺术家到歌星 | 第23-24页 |
·春晚的主角 | 第24-26页 |
·“青歌赛”的冷遇 | 第26-28页 |
·“潮”的进入 | 第26页 |
·“量身定做”的歌星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女性与音乐:“超级女声” | 第28-34页 |
·“超级女声”的赛制特点 | 第28-31页 |
·性别海选机制 | 第28页 |
·个性化评委 | 第28-30页 |
·我是“FANS” | 第30-31页 |
·女性形象建构 | 第31-32页 |
·消费“甜美” | 第31页 |
·中性形象的树立 | 第31-32页 |
·“超级女声”的休业 | 第32-34页 |
·缺乏活力的歌声 | 第32-33页 |
·表演大于“秀”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真人秀:“中国好声音” | 第34-38页 |
·纪实性 | 第34-35页 |
·小片短播 | 第34页 |
·真情实录 | 第34-35页 |
·实操毕现 | 第35页 |
·冲突性 | 第35-36页 |
·“PK”场景的塑造 | 第35-36页 |
·身份交叠 | 第36页 |
·游戏性 | 第36-38页 |
·现场互动 | 第36-37页 |
·演艺秀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嬗变:从专业化到普遍化的文化景观 | 第38-48页 |
·节目内容 | 第38-40页 |
·从舞台现场延伸到场外 | 第38页 |
·故事从淡化到凸显 | 第38-39页 |
·从线性到故事化呈现 | 第39-40页 |
·节目制作理念 | 第40-43页 |
·从“赛”到“秀” | 第40-41页 |
·“人”从模糊到鲜明 | 第41-43页 |
·节目制作方式 | 第43-48页 |
·设置规定情境 | 第43页 |
·设置悬念 | 第43-44页 |
·艺术化加工 | 第44-45页 |
·煽情 | 第45-46页 |
·制造冲突 | 第46页 |
·建构人物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