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义利观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孔孟荀”义利观的形成 | 第14-22页 |
一、“孔孟荀”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一) “孔孟荀”义利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 第14-15页 |
(二) “孔孟荀”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 | 第15-16页 |
(三) “孔孟荀”义利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16页 |
二、“孔孟荀”义利观的思想渊源 | 第16-22页 |
(一) 孔子对西周礼制、人性论思想的吸收 | 第17-18页 |
(二) 孟子对天道、心性、先王之道思想的吸收 | 第18-19页 |
(三) 荀子对孔子、管子、墨子义利观思想的吸收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孔孟荀”义利观概述 | 第22-33页 |
一、义利概说 | 第22-25页 |
(一) 何谓“义”“利” | 第22-23页 |
(二) “义”“利”关系概说 | 第23-25页 |
二、“孔孟荀”义利观内容及特征 | 第25-33页 |
(一) 孔子“义以为上,义利兼收,以义谋利” | 第26-27页 |
(二) 孟子“舍生取义,非义勿取,义利两分” | 第27-30页 |
(三) 荀子“义利并重,以义制利,贵利隆礼”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孔孟荀”义利观比较分析 | 第33-43页 |
一、“孔孟荀”人性论分析 | 第33-35页 |
二、“孔孟荀”义的思想比较 | 第35-37页 |
三、“孔孟荀”利的思想比较 | 第37-39页 |
四、孟子与荀子义利观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五、“孔孟荀”于“义”的养成途径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孔孟荀”义利观的后世影响 | 第43-49页 |
一、“孔孟荀”义利观对古代中国义利观的影响 | 第43-45页 |
二、“孔孟荀”义利观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孔孟荀”义利观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启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