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小说批评的历时考察 | 第13-34页 |
一、批评的“拨乱反正”时期(“文革”结束——1980年代初期) | 第13-19页 |
(一)文学审美属性的初步强调 | 第13-15页 |
(二)文学人性内涵的初步探索 | 第15-17页 |
(三)文学审美特征的初步挖掘 | 第17-19页 |
二、批评的开放建构时期(1980年代初期——1990年代初期) | 第19-26页 |
(一)“主体性”观念引入工业题材小说评论 | 第19-21页 |
(二)对工业题材小说审美特征的强调更具学理性 | 第21-24页 |
(三)工业题材小说批评中批评角度与方法的多元化 | 第24-26页 |
三、批评的众语喧哗时期(19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 | 第26-30页 |
(一)挖掘工业题材小说的“人文精神”内涵 | 第26-28页 |
(二)社会转型中的工业题材小说批评价值取向的分化 | 第28-29页 |
(三)对“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的不同评价 | 第29-30页 |
四、批评的多元发展时期(21世纪至今) | 第30-34页 |
(一)反思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 第31-32页 |
(二)探讨“泛工业化”时代的“底层叙事”模式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小说批评的成绩分析 | 第34-52页 |
一、自觉探索工业题材小说的特殊属性 | 第34-41页 |
(一)建构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主体精神品格 | 第34-35页 |
(二)建构工业题材小说的审美对象 | 第35-36页 |
(三)探究工业题材小说的内在美学规律 | 第36-39页 |
(四)重构“崇高美”的精神内涵 | 第39-41页 |
二、在关注生活现实、反思批评历史中不断更新文学观念 | 第41-52页 |
(一)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反思 | 第41-44页 |
(二)对“文革”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反思 | 第44-46页 |
(三)对“改革”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反思 | 第46-48页 |
(四)对“转型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反思 | 第48-52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小说批评的问题反思 | 第52-61页 |
一、批评主体素养有待提升,批评队伍需要进一步壮大 | 第52-53页 |
(一)缺乏专注于工业题材小说批评的批评家 | 第52-53页 |
(二)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对工业题材小说观照不足 | 第53页 |
二、批评方法有待丰富,运用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53-54页 |
(一)部分评论中本土文论应用略显牵强 | 第53-54页 |
(二)一些批评家对西方批评方法运用略显生疏 | 第54页 |
三、批评话语有待走出空洞重复的状态 | 第54-61页 |
(一)“工业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有待清晰界定 | 第55-56页 |
(二)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繁荣有待批评家的真知灼见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