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文化传奇与智性个体——纽约知识分子与特里林 | 第9-13页 |
第二节 纽约知识分子与特里林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 关于纽约知识分子与特里林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2. 关于纽约知识分子与特里林在中国的相关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论题和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纽约知识分子的前世今生 | 第20-37页 |
第一节 纽约孤儿:大都市中的外来人 | 第21-24页 |
第二节 超越“新批评”;一种综合性文化批评的可能性 | 第24-35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 | 第25-29页 |
2. 弗洛伊德的北美传人 | 第29-31页 |
3. 欲说还休的现代主义文学 | 第31-35页 |
第三节 分道扬镳,理想永存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话语共同体的自我瓦解---特里林、豪与拉夫眼中的美国知识分子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战后美国社会的新变化与学院体制的成型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知识场域的复杂图景 | 第38-47页 |
第三章 特里林知识分子话语背后的文化机理 | 第47-57页 |
第一节 马修·阿诺德的辩证观 | 第47-49页 |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症结与道德现实主义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文明与个体:对敌对文化体制化倾向的忧思 | 第52-57页 |
第四章 作为知识分子的特里林与其知识实践 | 第57-65页 |
第一节 “读者订阅”读书俱乐部:书评写作与知识的大众化普及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学院教学的反思 | 第60-65页 |
结语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