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互联网对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 第18-29页 |
第一节 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历时性发展述评 | 第18-24页 |
一、 议程设置理论的缘起 | 第18-19页 |
二、 议程设置理论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三、 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发展——议程融合论 | 第21-23页 |
四、 议程设置理论的存在价值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时代危机 | 第24-29页 |
一、 互联网时代议程设置理论受到冲击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二、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设置的新变化 | 第26-29页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的形成机制分析——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 第29-57页 |
第一节 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分析公众对议题的认知状况 | 第29-46页 |
一、 调查的实施 | 第29-31页 |
二、 公众对热点事件的认知源自互联网 | 第31-35页 |
三、 公众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受互联网媒介影响 | 第35-41页 |
四、 互联网热点事件信息的传播影响公众现实行为 | 第41-44页 |
五、 公众关注度与媒介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公众议程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46-52页 |
一、 触发期:公众议程发端于互联网 | 第46-48页 |
二、 形成期:公众议程在互联网扩散 | 第48-51页 |
三、 激变期:公众、互联网、传统媒介多重互动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形成的驱动因素 | 第52-57页 |
一、 互联网成为公众议程的发酵场 | 第53-54页 |
二、 网络群体是公众议程的直接参与者与推动者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形成机制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 第57-6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设置的新模式 | 第57-59页 |
一、 传统媒介时代公众议程设置的模式 | 第57-58页 |
二、 重构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设置模式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公众议程形成机制的变化带来的社会价值 | 第59-66页 |
一、 解压社会情绪,实现公众话语权的回归 | 第59-61页 |
二、 解构传统精英话语,推动草根群体议程发展 | 第61-63页 |
三、 引导舆情传播,有效发挥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63-64页 |
四、 变革社会关系,推动社会民主进步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形成机制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困扰 | 第66-83页 |
第一节 公众议程形成机制的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66-77页 |
一、 传统媒介失去设置公众议程的优势 | 第66-68页 |
二、 互联网媒介设置公众议程存在虚假现象 | 第68-71页 |
三、 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存在不足之处 | 第71-76页 |
四、 滋生网络群体极化,冲击网络秩序 | 第76-77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公众议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 第77-83页 |
一、 坚持平台开放,健全法规体系 | 第77-78页 |
二、 发挥媒介引导,创新议题设置 | 第78-80页 |
三、 鼓励自愿实名,提升自律能力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注释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