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5-16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董事竞业禁止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7-27页 |
·董事竞业禁止的定义 | 第17-19页 |
·法理角度分析 | 第17-18页 |
·结合国外的立法经验研究 | 第18页 |
·结合我国立法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董事竞业禁止的分类 | 第19-20页 |
·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 | 第19页 |
·同业竞业禁止和兼业竞业禁止 | 第19-20页 |
·任职竞业禁止和离职竞业禁止 | 第20页 |
·董事竞业禁止的法律特点 | 第20-22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是特定的 | 第20-21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是被包含在竞业禁止义务之中的 | 第21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是一种不作为义务 | 第21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是具有预防性的规定 | 第21-22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 第22页 |
·国内外相关立法现状 | 第22-25页 |
·我国关于董事竞业禁止立法现状的分析 | 第22-24页 |
·国外关于董事竞业禁止立法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要件分析 | 第27-32页 |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内容的分析 | 第27-30页 |
·对“同类业务”的界定 | 第27-28页 |
·对“董事的竞业行为经过公司的同意”的认定 | 第28-29页 |
·“公司商业机会”的判断准则 | 第29-30页 |
·禁止董事竞业的方式 | 第30页 |
·董事竞业禁止的免除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之判断 | 第32-39页 |
·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禁止的主体判断 | 第32-34页 |
·以文义解释为判断方法的“名义说” | 第32-33页 |
·以目的解释为判断方法的“利益说” | 第33-34页 |
·两种方法的综合考量 | 第34页 |
·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禁止之客体判断 | 第34-37页 |
·“公司同类的业务”是否等同于“公司营业范围” | 第34-35页 |
·“同类业务”的判断标准 | 第35-36页 |
·“与所任职公司同类业务”的判断标准 | 第36页 |
·判断董事竞业行为客体利益的范围扩大 | 第36-37页 |
·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禁止之时间和地域的判断 | 第37-38页 |
·法定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起止时间 | 第37页 |
·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禁止的地域判断 | 第37-38页 |
·董事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法益考虑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董事竞业禁止制度框架建设及相关内容完善建议 | 第39-43页 |
·树立科学的竞业禁止立法理念 | 第39-40页 |
·以各方利益平衡为本 | 第39-40页 |
·以忠实义务为用 | 第40页 |
·建立健全完善的董事竞业禁止法律体系 | 第40-42页 |
·扩大法定竞业禁止的适用 | 第40-41页 |
·明确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范畴 | 第41页 |
·明析法律对竞业时间界限的规定 | 第41-42页 |
·修正相关竞业禁止法律制度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1、结论 | 第43页 |
2、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