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导论第18-36页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第18-1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19-30页
  一、相关立法背景研究第19-21页
  二、明朝海上朝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第21-23页
  三、明朝“海禁”法令研究第23-26页
  四、明中后期海外贸易管理法制改革分析第26-27页
  五、明朝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执法机构研究第27-29页
  六、明朝海外贸易管理法律体系研究第29-30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30-36页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第30-32页
  二、研究内容第32-34页
  三、研究方法第34-36页
第一章 明朝之前的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第36-81页
 第一节 唐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确立第36-51页
  一、立法背景: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第37-39页
  二、唐朝海上外贸管理的法律规定第39-46页
  三、执法机构设置:市舶使的出现第46-50页
  四、唐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实施第50-51页
 第二节 宋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完善第51-66页
  一、立法背景:经济利益的凸显第52-54页
  二、宋朝海上外贸管理的法律规定第54-62页
  三、执法机构常态化:市舶司的设立第62-65页
  四、宋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实施第65-66页
 第三节 元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发展第66-81页
  一、立法背景:海外贸易市场的开拓第67-68页
  二、元朝海上外贸管理的法律规定第68-77页
  三、执法机构多元化:官方垄断严重第77-79页
  四、元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实施第79-81页
第二章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的立法背景第81-115页
 第一节 明朝政府的外交环境第81-89页
  一、守备为上,不征诸夷第81-83页
  二、笼络四夷,怀柔远人第83-86页
  三、抵御外敌,加强海防第86-89页
 第二节 明朝的经济与社会第89-104页
  一、农业商品化第90-93页
  二、手工业民营化第93-96页
  三、商业规模化第96-104页
 第三节 明朝的海上对外贸易思潮第104-115页
  一、明前期朝贡思想主导下的异议第105-107页
  二、明中期开海与海禁之间的争论第107-112页
  三、明后期积极应对的开放贸易思潮第112-115页
第三章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的法律渊源第115-125页
 第一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的立法主体第115-117页
  一、中央立法主体第116页
  二、地方立法主体第116-117页
 第二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的中央立法第117-123页
  一、综合性法典第117-121页
  二、单行法规第121-123页
 第三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的地方立法第123-125页
  一、立法题奏第123-124页
  二、文告与禁约第124页
  三、外贸协定第124-125页
第四章 明前期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确立(洪武——宣德)第125-167页
 第一节 明朝海禁法令初现第125-139页
  一、洪武海禁法令第126-133页
  二、永乐海禁法令第133-136页
  三、洪熙至宣德的海禁法令第136-139页
 第二节 明前期的朝贡贸易法律制度第139-155页
  一、朝贡贸易合法地位的确立第140-143页
  二、明前期朝贡贸易法律制度的内容第143-151页
  三、明前期朝贡贸易法律制度的实施第151-155页
 第三节 明前期海上外贸管理执法机构的设置第155-167页
  一、中央执法机构第156-159页
  二、地方执法机构第159-165页
  三、明前期的市舶宦官第165-166页
  四、社会中介机构第166-167页
第五章 明中叶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调整(正统——嘉靖)第167-226页
 第一节 海禁法令的高度加强第167-182页
  一、立法背景:走私贸易与“嘉靖倭乱”第167-170页
  二、法律内容第170-177页
  三、海禁法令加强后的实施效果第177-182页
 第二节 明中期海外朝贡贸易的“弘治新例”第182-194页
  一、立法背景:朝贡贸易的衰退第182-185页
  二、“弘治新例”的法律内容第185-191页
  三、“弘治新例”的实施效果第191-194页
 第三节 地方立法的适度调适第194-209页
  一、广东税制改革第195-200页
  二、广州——澳门二元体制第200-209页
 第四节 明中期海上外贸管理执法机构的变化第209-226页
  一、中央执法机构第210-212页
  二、地方执法机构第212-221页
  三、明中期的市舶宦官第221-225页
  四、社会中介机构第225-226页
第六章 明后期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转型(隆庆——崇祯)第226-282页
 第一节 隆庆海澄月港的开海法令第226-243页
  一、立法背景:海禁法令的地区性差异第227-228页
  二、“隆庆开海”的法律内容第228-240页
  三、“隆庆开海”的实施效果第240-243页
 第二节 广东海外贸易法制的革新第243-250页
  一、立法背景:广州交易会的举办第243-244页
  二、“广东改制”的法律内容第244-248页
  三、“广东改制”的实施效果第248-250页
 第三节 澳门海外贸易法制的最终确立第250-268页
  一、立法背景:西人东来与澳门争议第251-257页
  二、“澳门体制”的法律内容第257-264页
  三、“澳门体制”的实施效果第264-268页
 第四节 明后期海上外贸管理执法机构的调适第268-282页
  一、地方执法机构第268-276页
  二、中央税使第276-278页
  三、社会中介机构第278-282页
第七章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特点、作用与影响第282-308页
 第一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特点第282-291页
  一、立法目的:政治与经济合二为一第282-286页
  二、立法内容:消极应对东西方接触第286-288页
  三、执法机构:政府间经济权力的博弈第288-291页
 第二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作用第291-297页
  一、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效果第291-294页
  二、明中后期海上外贸管理法制调适的局限性第294-297页
 第三节 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的影响第297-308页
  一、清朝海上外贸管理立法不断细化第298-300页
  二、清前期海上朝贡贸易法律地位的变化第300-302页
  三、清前期海禁法令的死灰复燃第302-303页
  四、澳门体制的延续第303-305页
  五、清朝海关的设置第305-308页
结论第308-311页
参考文献第311-324页
表索引第324-32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25-326页
后记第326-328页

论文共3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
下一篇:民国前期浙江省议会立法研究(19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