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导论 | 第18-36页 |
一、选题的源起和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二、宋例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3-36页 |
第一章 宋例的概念 | 第36-110页 |
第一节 宋例与春秋经学关系 | 第36-54页 |
一、“宋例”名称的词源是春秋经学中“例释”的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二、“宋例”是“例释春秋”在实务的适用和延伸 | 第39-45页 |
三、相关问题的阐发 | 第45-54页 |
第二节 与例相关的概念 | 第54-81页 |
一、编例 | 第54-56页 |
二、条例 | 第56-62页 |
三、则例 | 第62-64页 |
四、恩例 | 第64-67页 |
五、例册 | 第67-70页 |
六、指挥 | 第70-75页 |
七、故事 | 第75-77页 |
八、其它相关概念和法规名称 | 第77-81页 |
第三节 各种例所涉及的内容 | 第81-110页 |
一、审判制度 | 第81-85页 |
二、行政事务和程序 | 第85-87页 |
三、官员人事制度 | 第87-93页 |
四、财政税赋制度 | 第93-95页 |
五、节庆礼仪制度 | 第95-97页 |
六、军事制度 | 第97-99页 |
七、地方民间的“私例” | 第99-100页 |
八、关于宋例分类方式的探讨 | 第100-110页 |
第二章 宋例的形式 | 第110-178页 |
第一节 宋例的渊源 | 第110-132页 |
一、来源于司法判例 | 第110-111页 |
二、来源于政府机关的命令 | 第111-112页 |
三、来源于其他法律形式 | 第112-114页 |
四、来源于诏书 | 第114-121页 |
五、渊源成例的机制 | 第121-132页 |
第二节 宋例的编纂 | 第132-157页 |
一、编纂的机构 | 第132-138页 |
二、编纂的程序、时间、方式:以断例编纂为核心 | 第138-151页 |
三、断例编纂相关问题 | 第151-157页 |
第三节 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的关系 | 第157-178页 |
一、例与法的关系 | 第158-165页 |
二、例与其它法律形式的关系 | 第165-172页 |
三、由宋例所见宋代法律体系的特点 | 第172-178页 |
第三章 宋例的适用 | 第178-213页 |
第一节 宋例适用的程序 | 第178-191页 |
一、行事成例 | 第178-182页 |
二、遇事检例 | 第182-186页 |
三、拟进贴例 | 第186-190页 |
四、取旨裁决 | 第190-191页 |
第二节 宋例择用的标准 | 第191-203页 |
一、时间先后 | 第193-194页 |
二、适用次数 | 第194页 |
三、类比近似程度 | 第194-195页 |
四、本次适用的合理程度 | 第195-199页 |
五、例的用与变 | 第199-203页 |
第三节 宋例在实务中的作用 | 第203-213页 |
一、法以立制,例以行事 | 第203-205页 |
二、法以立禁,例以许可 | 第205-207页 |
三、法有不便,例以修正 | 第207-213页 |
第四章 宋例的历史地位 | 第213-259页 |
第一节 宋例与宋代皇权、法制的关系 | 第213-223页 |
一、宋代皇权与法制的关系 | 第213-214页 |
二、宋代皇权对待宋例的态度 | 第214-216页 |
三、宋例在宋代法制与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 第216-221页 |
四、古代中国法制与君权的关系 | 第221-223页 |
第二节 宋例与前朝法制的关系 | 第223-230页 |
一、唐代多有引例行事的做法 | 第223-227页 |
二、宋代多有引唐五代故事的现象 | 第227页 |
三、唐宋时期例和其它法律形式的关系 | 第227-230页 |
第三节 宋例与后世法制的关系 | 第230-238页 |
一、宋例与元代法制的关系 | 第230-232页 |
二、宋例与明代法制的关系 | 第232-234页 |
三、宋例与清代法制的关系 | 第234-238页 |
第四节 宋例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 | 第238-259页 |
一、宋例集中体现了例这一古代法律形式的特性 | 第238-239页 |
二、“例以代令”说质疑 | 第239-250页 |
三、例是中华法系“因循创附”发展模式的核心之一 | 第250-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68-269页 |
后记 | 第269-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