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天津报纸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研究--以《每日新报》微博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7页
     ·国外刊物研究第13-15页
     ·国内刊物研究第15-17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第19-25页
   ·社交媒体第19-22页
     ·社交媒体的概念界定第19-20页
     ·社交媒体的分类第20页
     ·社交媒体的特性第20-22页
   ·微博第22-24页
     ·微博的定义第22-23页
     ·微博的特征与现状第23-24页
   ·研究社交媒体中微博的原因第24-25页
第三章 报纸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现状分析第25-45页
   ·报纸媒体使用微博的现状第25-31页
     ·报纸媒体使用微博过程第26-27页
     ·报纸媒体微博内容呈现第27-31页
   ·报纸媒体使用微博目的第31-35页
     ·借助微博平台宣传,进行无成本传播第32-33页
     ·裂变式传播微博的出现,为报纸传播效果提供张力第33-34页
     ·利用微博聚合效应,塑造本地报纸品牌影响力第34-35页
   ·报纸媒体使用微博的效果第35-44页
     ·转变:内容的交流与互动第35-43页
     ·不转变:传者与受者的界限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报纸从业者使用社交媒体分析第45-61页
   ·研究设计及其研究过程第45-48页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第45-46页
     ·研究样本获得与问卷设计第46-47页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陈述第47页
     ·调查结果陈述方式第47-48页
   ·报纸从业者使用微博的原因第48-51页
     ·报纸从业者:即时和便利有利于消息的发布第48-49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有力渠道第49-51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的内容分析第51-55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展示新闻人形象第52-53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类别:社会热点与个人生活第53-54页
     ·报纸从业者的语言态度适应微博短小内容的发布方式且擅于表达第54-55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的群体特点第55-59页
     ·延伸职业特征的个人媒体,进行个人传播第55-57页
     ·延伸职业特征的舆论领袖,进行社会传播第57-59页
   ·报纸从业者微博的属性分析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报纸媒体微博传播效果分析第61-74页
   ·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第61-64页
     ·问卷设计目的和内容第61页
     ·问卷调查方式和执行情况第61-63页
     ·问卷质量把控与数据整理第63页
     ·问卷调查分析的过程第63页
     ·问卷调查执行时间表第63-64页
   ·读者使用新旧媒体的情况第64-67页
     ·读者依然愿意把传统媒体作为获取真实信息的来源第64-65页
     ·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偏爱新媒体第65-67页
   ·读者对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第67-68页
     ·新浪微博是读者对社交媒体的首选第67页
     ·读者使用新浪微博的概况第67-68页
   ·读者对新闻从业者微博的态度分析第68-72页
     ·好奇是读者选择记者微博的原因第68-69页
     ·了解更多本地相关新闻,获取最新内幕信息是读者关注的目的第69-70页
     ·喜欢微博上的本地新闻记者是读者的态度第70-71页
     ·贴近群众、较高公信力是读者对报纸从业者微博的印象第71-72页
   ·读者对地方报纸媒体微博的态度分析第72-73页
     ·读者关注《每日新报》微博的原因:及时便利的获得本地信息第72页
     ·读者关注《每日新报》微博的目的:用微博形式分享新闻内容第72页
     ·读者对《每日新报》微博征集新闻线索的态度:支持但沟通困难第72-73页
   ·读者在本地重大事件中的媒介选择第73-7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第79-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熟悉的陌生化:中国电视字词类节目的奇观效果研究
下一篇:“5W模式”下我国网络自制剧传播特征研究--以《万万没想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