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新型城镇化为城市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和需求 | 第10页 |
·特大城市空间扩张趋势与城市规划体制的冲突 | 第10-12页 |
·产业园区的发展环境发生变化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园区的相关研究 | 第17-4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特大城市 | 第17-18页 |
·产业园区 | 第18-19页 |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拓展的表现 | 第19-20页 |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 第20-21页 |
·国际特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中产业用地特征分析与经验借鉴 | 第21-22页 |
·国内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国内产业园区研究阶段划分 | 第24页 |
·国内产业园区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 | 第26-29页 |
·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及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产业园区发展特征分析 | 第28页 |
·产业园区的设计方法总结 | 第28-29页 |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园区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29-36页 |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与城市的互动 | 第29-33页 |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 第33-36页 |
·案例及启示 | 第36-43页 |
·日本驻波科学城 | 第36-37页 |
·台湾新竹工业园 | 第37-39页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39-40页 |
·深圳高新区 | 第40-41页 |
·案例总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 第43-51页 |
·特大城市的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 第43-46页 |
·产业发展较分散,整体统筹力度不够 | 第43-44页 |
·优惠政策减少,加剧了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 第44-45页 |
·土地开发强度较低,土地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 第45-46页 |
·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 第46-51页 |
·构建区域网络系统,提升产业园区产业聚集的水平和层次 | 第46-47页 |
·高效配置区域资源,使园区产业集群各相关主体发生协调效应 | 第47-48页 |
·提升产业园区投资环境 | 第48-51页 |
第4章 从传统园区到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转型 | 第51-70页 |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51-57页 |
·对城市资源定位不合理,造成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 第51-52页 |
·园区产业用地比例过高,造成职住之间的整体失衡 | 第52-54页 |
·园区功能配置不合理,属于失衡状态下的“产城融合” | 第54-55页 |
·传统产业园区空间功能的“割裂”,无法满足园区的高效运行 | 第55-56页 |
·传统园区产能低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 第56-57页 |
·从传统园区到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转型 | 第57-70页 |
·分层次优化园区空间,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 第58-59页 |
·加强园区规划和土地统筹管理,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结构 | 第59-61页 |
·完善园区配套,实现职住平衡 | 第61-66页 |
·加强园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空间联系,提高园区运行效率 | 第66-68页 |
·推动生态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品质 | 第68-70页 |
第5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总结 | 第70-82页 |
·发展背景研究 | 第71-72页 |
·宏观政策引导 | 第71页 |
·北京生物产业发展重要的承载空间 | 第71-72页 |
·TBD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72页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72-75页 |
·以创新为特征的特色产业聚集,科研转化能力相对较弱 | 第72-73页 |
·金融、商务与中介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73-75页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空间发展基本情况 | 第75-77页 |
·用地结构单一 | 第75-76页 |
·土地利用率较低 | 第76-77页 |
·缺少配套设施 | 第77页 |
·中关村园区生命科学园道路交通发展基本情况 | 第77-78页 |
·封闭式的交通路网,阻碍区域内外之间的联系 | 第77-78页 |
·道路用地规模偏大,路网结构设置不合理 | 第78页 |
·中关村园区生命科学园生态景观发展基本情况 | 第78-79页 |
·园区内部绿地不成系统,且可达性较差 | 第78-79页 |
·未考虑园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79页 |
·中关村园区总体发展阶段总结 | 第79-82页 |
第6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模式研究 | 第82-106页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发展基本情况 | 第82-83页 |
·区域产业协调,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 第83-86页 |
·基于区域协调的产业技术平台 | 第83-85页 |
·从专业园区向综合性园区的转型升级 | 第85-86页 |
·产城融合,从产业园区到城市功能区的转型升级 | 第86-96页 |
·基于园区与北京城市空间互动的外延整合 | 第87-90页 |
·基于园区复合开发模式的内构整合 | 第90-94页 |
·特征鲜明的功能核心 | 第94-96页 |
·设施投资门槛,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效能 | 第96页 |
·多样化的区域交通体系,提升园区的交通承载力 | 第96-99页 |
·多样化的区域交通体系 | 第96-97页 |
·打造绿色高效的园区内部交通体系 | 第97-99页 |
·构建区域协调的生态景观体系,创造可持续的园区环境 | 第99-106页 |
·构建区域协调的生态景观体系 | 第99-103页 |
·创造可持续的园区环境 | 第103-10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106-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不足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