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承载力 | 第25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25-26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系统论 | 第26-27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生态递阶理论 | 第29-30页 |
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 第30-35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30-31页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气候气象 | 第30页 |
·河流水系 | 第30-31页 |
·土壤植被 | 第3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2页 |
·行政区划 | 第31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1-32页 |
·生态环境状况 | 第32-35页 |
·水资源 | 第32-33页 |
·土地资源 | 第33-34页 |
·湿地资源 | 第34-35页 |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45页 |
·构建原则 | 第35页 |
·指标选取与评价方法 | 第35-41页 |
·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评价方法 | 第36-41页 |
·生态承载力子系统评价方法 | 第36-39页 |
·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5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各指标的内涵 | 第42-45页 |
·生态弹性力 | 第42页 |
·资源承载力 | 第42-43页 |
·环境承载力 | 第43-44页 |
·人类支持力 | 第44-45页 |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45-63页 |
·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无量化处理 | 第45-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46-48页 |
·生态承载力各子系统计算 | 第48-56页 |
·生态弹性力计算 | 第48-50页 |
·资源承载力计算 | 第50-52页 |
·环境承载力计算 | 第52-54页 |
·人类支持力计算 | 第54-56页 |
·生态承载力结果计算与分级评价 | 第56-60页 |
·评价分级标准确定 | 第56-57页 |
·子系统权重确定 | 第57页 |
·结果计算与评价 | 第57-60页 |
·评价结果讨论 | 第60-63页 |
·生态弹性力 | 第60页 |
·资源承载力 | 第60-61页 |
·环境承载力 | 第61-62页 |
·人类支持力 | 第62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62-63页 |
6 提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探讨 | 第63-66页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承载力 | 第63页 |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 | 第63-64页 |
·转变发展方式和模式,提升环境承载力 | 第64-65页 |
·加强环保管理建设和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人类支持力 | 第65页 |
·规范开发秩序和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生态承载力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74-7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